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凄凄切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注释
切切:哀怨、忧伤貌。
黄花节:指重阳节。黄花,菊花。
砧(zhēn)声:捣衣声。
蛩(qióng):指蟋蟀。悲咽:悲伤呜咽
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触绪:触动心绪。

参考资料:完善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赏析

  纳兰写的这首词是一首触景伤情之作:在这惨淡的深秋之时,一切都变得凄凄切切,无限悲凉。那梦里的砧杵捣衣声还没停下来,又传来蟋蟀嘈杂的悲鸣声。你曾居住的楼空空荡荡,弦索抛残,晓风残月,无不是惨淡凄绝,如今一起涌人眼帘,触动无限清愁。

  开篇便写到凄凄切切,道出内心悲凉,接着写道时节正逢黄花节,黄花节是指的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便是菊花。这是纳兰又一首重阳佳作,借着重阳时节,抒写内心的情绪。在词中,纳兰永远是悲伤的。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纳兰用惨淡来形容黄花节,以示自己哀怨的心情。或许,在深秋时节,万物萧条,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觉得无限悲凉。

  而接下来这句,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纳兰性德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获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绩,康熙皇帝授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词人作品此首词正是创作于作者任职御前侍卫的第二年。同时,这首词也是作者在重阳佳节为感爱妻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第165页

简析

  这首词写物是人非之感,紧扣各种声响展开。开篇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意,描绘秋意正浓,词人孤寂清冷,凄惨忧戚,陪伴他的惟有梦中的砧声,与夜半醒来后听闻的蟋蟀声;下片先用唐代关盼盼之典,暗指佳人逝去已久,当年爱侣抒写心曲的弦吹之声,早已没入漫漫长夜。再用柳永《雨霖铃》词意,引出清秋节冷落萧索之感,良辰美景,尽是虚设;千般凄楚,无人倾诉。整首词淡如清水,而悼亡之音浓厚,令人伤情无限。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355篇诗文 ► 128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胭脂井

郑燮 郑燮〔清代〕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数峰亭记

戴名世 戴名世〔清代〕

  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飞翠,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株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闻子规

黄景仁 黄景仁〔清代〕

声声血泪诉沈冤,啼起巴陵暮雨昏。
只解千山唤行客,谁知身是未归魂。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