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城里夕阳仍在,而城外却已经下起了雪,尽管两地相隔仅十几里,但天气的差异却如此之大。
这不禁让人思考,造物主究竟有何深意?或许,这是因为他知道人们心中的苦难仍未被消磨。
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被松竹包围的茅屋,流泻进阵阵寒意。
虽然天气寒冷,但还可以拥被而眠,不必担心夜间会被冻醒;山林里积雪深厚,等到天明,曙光破晓,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注释
也知:有谁知道。
底事:此事。底,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此、这。
布衾:棉被。如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
积素:指积雪。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他28岁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享年57岁,被后世尊为圣人。这首诗描写晴春时的景象,当时作者生活于贵州山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气候寒冷,与城里的风光差别极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题诗寄给当时正担任佥都御史的好友。
诗人首先抒写了两地不同风景,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却是白雪皑皑,虽然相距不太遥远,却令人感觉阴晴迥异。诗人于是诙谐地说,或许是上天故意如此操弄,因为人们还未忘却心中的悲苦。诗人含蓄地借助造物主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广大民众的同情和关怀。
颈联采用对照写法,陆大人府上的楼台雕梁画栋,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诗人的茅屋周围遍布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