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阮籍 阮籍〔魏晋〕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朝阳终究不能始终灿烂下去,随着白日西落,天色也很快变得幽暗。
去这里时间短暂,如何能像很长时间。
人生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会消失,而“悠悠”天道却永恒长久。
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突然放声大哭道,感伤自身不永。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
过去的时光来不及珍惜,将来的岁月我也同样难以永留。
我希望能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一同遨游天上。
我愿做清流泛舟的渔父,纵情山水间,与清风明月做伴,不理世事。

注释
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就是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此诗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简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三到六句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更莫说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齐景升丘山”以下四句,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进一步写这种浩渺的伤感;末六句取《楚辞·远游》、《庄子·渔父》文意,说只有或仙或隐,才能远离尘世之纷扰,籍以自保和解脱。这首诗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其中流露出的避祸之心和郁愤之感是极其复杂和幽微的。

阮籍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66篇诗文 ► 74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招隐诗二首·其一

左思 左思〔魏晋〕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傅玄引谚

佚名 佚名〔魏晋〕

己是而彼非,不当与非争。
彼是而己非,不当与非平。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