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李太守赴上洛

王维 王维〔唐代〕

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沉沉。
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
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
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商山上能够一览无余地俯瞰着楚邓的广袤大地,那里翠色重重,树木繁茂。
沿着驿道前行,路边的喷泉飞溅,深邃的关门染上了一抹落日余晖。
野花绽放在古老的城楼上,旅客行进的声音在幽静的树林中回响。
春天雨水多,浸润了木板房的屋顶,山中的城池在白天也变得阴沉起来。
丹峦仙泉通着前往虢略的路,白羽之地紧邻险峻的荆山。
如果你有幸见到西山的爽气,应该能够了解夏黄公、绮里季的高洁之心。

注释
李太守:名字不详。
上洛:唐代郡名,大致在今陕西省商县。
商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商县东。亦名商岭、商阪、地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为李太守赴任上洛郡送行时创作的。上洛原名商州,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上洛郡。据此可推知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之后。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262-264

简析

  《送李太守赴上洛》是一首五言排律,此诗紧扣友人此行目的地上洛郡的历史渊源、地方地理特色与民风民俗展开叙述友人旅途中的景色。全诗写景自然隽秀,情景相适;诗中对内容素材的选择,贴合送太守赴任上洛郡的主题需要,堪称浑成醇雅之作。

赏析

  此诗通篇叙述旅途景色,而且紧扣上洛郡的历史渊源、地方地理特色与民风民俗展开,“商山包楚邓”“山城昼欲阴”“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说明上洛郡是山城,地势险要。历史上商洛道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其他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因此在历史上成为兵家争斗之地(“商山包楚邓”“野花开古戍”“丹泉通虢略”)。据《地理志》载,山地多林木的居民喜欢建板屋,“板屋春多雨”一句,贴合当时当地民情。诗歌对内容素材的选择,贴合送太守赴任上洛郡的主题需要。诗歌对于山景的描写,自然隽秀,“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四句,如将深山景致画出,情景相适,可以说是浑成醇雅之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 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4篇诗文 ► 888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韦庄 韦庄〔唐代〕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朗月行

李白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