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孟子〔先秦〕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做人的原则,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心)——《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表假设)——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2.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3.冠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动用,行冠礼)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帽子,名词作动词用)——明·魏学洢《核舟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景春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而后作者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他的论述和举例是含蓄而幽默的,说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其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需要通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来实现。这篇文章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19篇诗文 ► 25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楚狂接舆歌

佚名 佚名〔先秦〕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论语八则

佚名 佚名〔先秦〕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纣为象箸

《韩非子》〔先秦〕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