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枫桥夜泊

张继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即景有感,便使写下了这首小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4-635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虑之情充分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张继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51篇诗文 ► 1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乞巧

林杰 林杰〔唐代〕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李白〔唐代〕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登科后

孟郊 孟郊〔唐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