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京作
宋恭宗〔宋代〕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
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家。
注释
在燕京作:原诗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标题为《宋诗纪事》所加。燕京,大都。
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在孤山种梅甚多。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此处代指燕京。
参考资料:完善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62-1463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11-512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75-376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出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深眷念,后二句对身为降王客居燕地不得返回故乡的悲剧命运,寄无限哀感。
诗意很简单,他不敢明说怀念临安,因为临安是宋朝的故都,一怀念就可能被杀,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因为写下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虞美人》词而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作者自己今天的境遇,和三百年前的李煜完全相似,他必不敢怀念临安。于是,他想到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二百年前栽种梅花的林和靖。“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十字,可以解为:两者都是无意识的“痴语”,牵扯不到“故国之思”上去,而淡淡的哀愁却从这“痴语”中流露出来。
接着,他写了“黄金台下
创作背景
太皇太后谢氏、皇太后全氏和皇帝赵㬎号称“三宫”,于1276年三月,为元兵所掳,押送到大都,赵㬎被降为瀛国公。到元世祖至1288年又被送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去学佛,法名合尊,又称为木波讲师。他在大都作“客”十二年,出家时才十八岁。出家前十二个年头,在俘虏生活中长大,从汪元量读过些书,学会了做诗。这首诗应当是“客”居大都时所作的。(或云此诗系送汪元量南归之作,实误。此从《南村辍耕录》。)
参考资料:完善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62-1463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75-376
简析
《在燕京作》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二句写出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深眷念,淡淡的哀愁却从这“痴语”中流露出来;后二句对身为降王客居燕地不得返回故乡的悲剧命运,寄托无限哀感。这首诗语言深沉感人,是一曲没落王朝的哀歌,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宋恭宗
宋恭宗赵㬎(一二七一~一三二三),度宗子。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封嘉国公。十年即位,谢太后临朝称诏,建元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入临安,与三宫同被虏入燕,降瀛国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徙上都(《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纪》九)。二十五年,学佛于吐蕃(同上书卷一五《世祖本纪》一二),僧名合尊。英宗至治三年赐死于河西,年五十三。事见《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今录诗二首。► 2篇诗文 ► 2条名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