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种菊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拿起锄头到田园把菊苗移来,篱笆旁边庭院前面到处分栽。
昨夜未曾料想到的一场雨让菊苗得活,今天早上我格外高兴地看着它们带霜绽放。
吟咏秋色诗句能有千言万首,带着醉意端起香酒对菊同饮。
用泉水浇灌,用土封培,勤勉护惜,要知道只有幽僻之处隔绝尘埃。

注释
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故故:特意。
不期:未曾料想到。
秋色:指菊。
诗千首:与下句之“酒一杯”语用杜甫《不见》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诗写的是李白。
酹(lèi):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种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红楼梦》中,由于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

参考资料:完善

1、 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三结合”编写小组,《红楼梦》诗词选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176页

赏析

  《种菊》承《访菊》一诗而来,正如宝钗所说:“访而得之,故种”。全诗以“种菊”为题,寄托着诗人与菊偕隐、超尘出俗的人生理想。

  诗首联直接进入种菊本题。“携锄”写诗人手持的劳动工具;“秋圃”言栽种菊苗的季节环境。“篱畔庭前”既绾合上句的“秋圃”,又具体落实菊苗“移来”栽种的最佳地点。而“故故”写足诗人种菊时特别细心的情态。

  诗的颔联进一步抒写种菊成功后的欣喜之情:“昨夜”一场秋雨,菊苗“不期”而活;今晨虽有微霜,犹喜菊花怒放。本来,种菊遇雨,纯系偶然;菊花开放,也属天性。但前者像是天公的特意安排,后者则具有相当浓郁的人情味。这样,诗人的种菊赏菊之情,自然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种菊》承《访菊》一诗而来,正如宝钗所说:“访而得之,故种”。全诗围绕“种”字,写了移菊、栽菊、菊成活后的喜悦以及日常培护灌溉等种菊的全过程。贾宝玉外出访菊,并亲自移到自家的篱畔庭前,栽得到处都是。凑巧下了一夜的雨,菊花得到雨水的滋润,全部成活。贾宝玉大喜过望,连吟诗带饮酒,兴致极高。秋色、寒香, 分别是以色、香等菊花的部分属性来代表菊花本身。兴奋之余,贾宝玉殷勤灌溉,仔细培护,希望陪伴着菊花一起离尘脱俗。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8篇诗文 ► 87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螃蟹咏

曹雪芹 曹雪芹〔清代〕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蜈蚣与蚓

薛福成〔清代〕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如僵蚕焉。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选自《庸庵笔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早过淇县

查慎行 查慎行〔清代〕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