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下应三千岁,雅颂周流十二支。

出处

出自宋李觏的《送丘寺丞

拼音和注音

chūn qiū xià yīng sān qiān suì , yǎ sòng zhōu liú shí èr zhī 。

小提示:"春秋下应三千岁,雅颂周流十二支。"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十二:1.十分之二。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三千:《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2.泛言数目之多。3.指三千大千世界。

春秋:(名)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正富(年纪不大,将来的日子很长)。②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曾由孔子修订。后来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③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因鲁国《春秋》包括这一段时期而得名。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千岁:封建时代尊称王公等(多见于旧小说、戏曲):~爷。

十二支:亦作“[[十二枝]]”。佛家语。即十二因缘。参阅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十二支》。

小提示:"春秋下应三千岁,雅颂周流十二支。"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李觏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相关名句

主题

热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