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北,五台山上五层台。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běi jīng jīng běi , wǔ tái shān shàng wǔ céng tái 。
小提示:"北京京北,五台山上五层台。"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五台山: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五峰耸峙,峰顶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主峰北台,海拔,米。山无炎暑,又名清凉山。
北京:1.指建康。即今南京市。南朝宋都建康,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注:“言庾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2.指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京口是南朝宋的发祥地,文帝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3.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于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迁都洛阳,因称旧都平城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4.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唐和五代的唐、晋、汉都发祥于此,因谓之北京。唐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南仲,天心寄北京。”《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天福十二年夏﹞甲午,以判太原府事刘崇为北京留守。”5.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因宋真宗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庆历二年五月﹞戊午,建大名府为北京。”6.金天眷元年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见《金史·熙宗纪》。7.金贞元元年迁新都于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以旧都中京大定府在新都之北,改称北京。故址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见《金史·海陵纪》。8.明初指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市。《明史·太祖纪一》:“﹝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9.明永乐元年,成祖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永乐十九年,自应天(今江苏南京市)迁都顺天,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元年,拟还都应天,复改京师为北京。正统六年,定北京为国都,又改称京师。历清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明永乐以后都称北京。参见“北京市”。10.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五台:五台wǔtái山西省的县。位于省东北部,为山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内,主峰海拔米。佛教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小提示:"北京京北,五台山上五层台。"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
出自:苏轼的《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
-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
出自:张继的《郢州西楼吟》
-
【同前】梦时节却未四更,此身两山上行。
出自:《戏文·张协状元》
-
住、住、住,弓手花荣正早梁山上强盗,便与我拿住。
出自:《杂剧·争报恩三虎下山》
-
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并没有这事。
出自: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
-
巫山小女隔云别,松花春风山上发。
出自:李贺的《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出自:张说的《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出自: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
-
青草湖中看五老,白云山上宿双林。
出自:李端的《寄庐山真上人》
-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出自:李贺的《南山田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