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虽是参黄檗,韩愈何曾嗣哲兄。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péi xiū suī shì cān huáng bò , hán yù hé céng sì zhé xiōng 。
小提示:"裴休虽是参黄檗,韩愈何曾嗣哲兄。"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何曾:(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这些年来,他~忘记过家乡?
黄檗:中药名,是中药中清热燥湿药的一种,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
虽是:虽然。《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家伯虽是回过几次家乡,却没有带家眷。”
韩愈:1.(768—824)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散体。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在思想上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调强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2.(768~824)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举进士。历官观察推官、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一生宣扬儒家纲常名教的道统。散文和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为文反对骈偶,提倡散体。代表作有《原道》、《原毁》、《师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散文都以他为典范。韩愈的诗歌成就虽不如文,但也自成一家。特点在以散文章法、句式写诗,为后来宋诗开了先路。著有《昌黎先生集》。3.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4.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小提示:"裴休虽是参黄檗,韩愈何曾嗣哲兄。"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忠孝何曾尽一分。
出自:朱祖谋的《鹧鸪天.辛未长至口占》
-
绿衣何曾解老怀,彩褐朅来舞春阶。
出自:陈著的《次韵内弟汪英春来弟家省母二首(其二)》
-
细思不独人间少,月里何曾有两株。
出自:陆游的《楚辞所谓桂数见于唐人诗句及图画间今不复见矣作二绝句属山僧野人试求之(其一)》
-
涪州别驾亦浪语,渠家四印何曾铸。
出自:杨万里的《四印室长句效刘信夫作呈信夫》
-
遥夕何曾寐,孤怀有为忧。
出自:宋祁的《秋兴(其二)》
-
毕竟昌黎仍旧好,何曾人说段文昌。
出自:刘过的《投诚斋(其四)》
-
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
出自:宋之问的《嵩山夜还》
-
大地那非碧眼僧,九年面壁却何曾。
出自:弘历的《题面壁石》
-
何曾老悖真堪啸,漫有□□到子孙。
出自:费宏的《木亭发后用前韵寄之(其三)》
-
伯卿少贬来京师,三年大理何曾理。
出自:王鏊的《送李茂卿大理还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