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华发忽心惊,老死何颜入北京。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xiāo shū huá fà hū xīn jīng , lǎo sǐ hé yán rù běi jīng 。
小提示:"萧疏华发忽心惊,老死何颜入北京。"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萧疏:1.萧条荒凉:满目疮痍,万户~。2.稀疏;稀稀落落:黄叶~。白发~。
北京:1.指建康。即今南京市。南朝宋都建康,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注:“言庾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2.指京口。在今江苏镇江市。京口是南朝宋的发祥地,文帝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3.指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北魏于太和十九年自平城南迁都洛阳,因称旧都平城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4.指太原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唐和五代的唐、晋、汉都发祥于此,因谓之北京。唐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南仲,天心寄北京。”《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天福十二年夏﹞甲午,以判太原府事刘崇为北京留守。”5.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因宋真宗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庆历二年五月﹞戊午,建大名府为北京。”6.金天眷元年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见《金史·熙宗纪》。7.金贞元元年迁新都于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以旧都中京大定府在新都之北,改称北京。故址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见《金史·海陵纪》。8.明初指开封府。即今河南开封市。《明史·太祖纪一》:“﹝洪武元年﹞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9.明永乐元年,成祖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即今北京市。永乐十九年,自应天(今江苏南京市)迁都顺天,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元年,拟还都应天,复改京师为北京。正统六年,定北京为国都,又改称京师。历清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明永乐以后都称北京。参见“北京市”。10.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心惊:胆破心惊dǎnpò-xīnjīng形容非常害怕
老死:年老而死。犹言到老至死。
华发:(书)(名)花白的头发。[近]白发。[反]青丝。
小提示:"萧疏华发忽心惊,老死何颜入北京。"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出自: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
-
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出自:姚云文的《紫萸香慢·近重阳》
-
华发不禁秋。
出自:韩淲的《朝中措(九日周国正席间赋长短句)》
-
待明朝、试拂菱花,老我一簪华发。
出自:赵文的《疏影》
-
【鹧鸪天】华发萧萧鬓若霜,老来无子实堪伤,
出自:柯丹邱的《戏文·荆钗记》
-
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出自: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
凭尔将书通令弟,唯论华发愧头巾。
出自:李嘉祐的《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窦拾遗叔向其弟窦舒也)》
-
终结方外期,不待华发生。
出自:权德舆的《酬陆四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对月寄梁四敬之兼见贻之作》
-
吟对清尊江上月,笑谈华发镜中秋。
出自:牟融的《题山庄》
-
既非格猛兽,未可轻华发。
出自:陆龟蒙的《杂讽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