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
-
朗读
- 0喜欢
出处
出自清代的《狱中杂记》
拼音和注音
qí jiǎo yì , yuē : shùn wǒ , shǐ yì jí qì jué ;
小提示:"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凡判死刑的,一经判决执行,行刑的人便先等在门外,派同党进去索讨财物,叫做“斯罗”。对有钱的犯人,要找他的亲属讲条件;对没钱的犯人,便当面直接讲条件。如果判的是剐刑,便说:“答应了我的条件,便先刺心;不然的话,四肢解完,心还没死。”如果判的是绞刑,便说:“答应了我的条件,第一绞便包断气;不然的话,绞你三次以后还须加用别的刑具,才死得了。”只有判的是杀头,才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但是仍旧可以扣留脑袋不给死者家属,达成敲诈目的。因此,有钱的自然甘心贿赂几十百两银子,没钱的也会卖尽衣服杂物报效;只有穷得绝对拿不出钱的,才真照他们所说的执行。担任捆绑的也一样,如果不满足他们开的条件,五花大绑时便先给你来个骨断筋折。每年秋决的时候,虽然皇帝朱笔勾掉的只十分三四,留下的有十分六七,但全体囚犯都须捆绑着到西市,等待命令。其中被捆绑受伤的,即便幸而留下,也必须病几个月才能好,甚或成为一辈子也治不好的暗伤。我曾问过一个老差役说:“大家对受刑受绑的既没什么深仇大恨,目的只不过希望弄点钱而已;犯人果真拿不出钱,最后又何妨放人一马,不也算积德吗?”老差役说:“这是因为要立下规矩以警告旁的犯人,并警告后来的犯人的缘故。如果不这样,便人人都心存侥幸了。”担任上刑具和拷打的也一样。和我同时被捕受审时挨过夹棍的有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的代价,只骨头受点轻伤,结果病了个把月;另一个人给了双倍代价,只伤了皮肤,二十天便好了;再一个人给了六倍代价,当天晚上便能和平常一样的走路。有人问这差役说:“犯人有的阔有的穷,既然大家都拿了钱,又何必更拿多少做分别?”差役说:“没有分别,谁愿意多出钱?”由这故事,印证孟子“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的话,真是一点也不错!
全诗
相关名句
-
君子岂能误国家,目为党人正气绝。
出自:乔莱的《过应山县吊杨忠烈公》
-
正气绝,国乃灭。
出自:乔莱的《过应山县吊杨忠烈公》
-
有约寻诗一骑催,新晴天气绝尘埃。
出自:严烺的《九日邀同人小集陶然亭》
-
意欲此念时,气绝不成曲。
出自:王胄的《敦煌乐二首(其一)》
-
精气绝特宁久晦,枯蘖岂必输英华。
出自:刘富槐的《崇效寺木假山歌》
-
林木疏疏小径分,石泉岚气绝尘纷。
出自:林鸿的《题小景图》
-
传闻关白死,海气绝氛腥。
出自:徐熥的《有感(其一)》
-
气绝凌云,他日岂遗司马稿;
出自:端木国瑚的《挽林石笥联》
-
养生闻帝女,服气绝彭雠。
出自:苏辙的《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
-
人家皆古朴,风气绝温柔。
出自:杨巍的《梦游异境诗以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