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jīn píng hé zhī rén , tīng zhēng dí pí pa , zé xíng zào ér zhì yuè ;
小提示:"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秦客诘难说:我听说失败的人不以逃跑为羞耻,这是为了保全自己。现在我心里还不满足,再要从其他方面来加以诘难。现在心情平和的人听到筝笛琵琶的声音,就形态浮躁,心情激动;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形态安静,内心悠闲。同样的乐器中,曲调每有不同,听众的感情就随之变化。奏起秦地乐曲,听众就会赞叹羡慕,慷慨激动;奏起齐楚之音,听众就会情思专一;奏起悦耳动听的乐曲,听众就会欢快放松,心满意足。心情随着乐声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事例是如此之多。如果烦躁和宁静是由乐声引起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哀乐排除在外,只说音乐是至和之声,没有什么感情不能被触发(归按,“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感动听众。不是这个意思。“至和之声”就是“大音希声”的“大音”,那是没有感情却可以容纳所有感情的音乐。这里的“感”,是听众听了音乐以后激发出来的久蓄心中的感情),把大同(归按,“大同”就是没有变化)归于声音,把众多的变化归于人的感情呢?这岂不是只知道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吗?(归按,秦客的这一诘难是有道理的。躁静和哀乐有相似性,类比有依据,但类比推理只具有或然性,所以嵇康的反驳还有余地。与下文嵇康的反驳比较,秦客注意的是其同,嵇康注意的是其异。秦客的缺点是通过论证躁静由声来推出声有哀乐,所用的功夫在证明前一观点。以为证明了前者就必然能推出后者,其实并不一定。概括起来,秦客的观点是躁静既由声起,则哀乐当由声发。)
词语释义
琵琶:pípá的又音。义同“琵琶pípá”。
平和:(形)①性情和言语温和不急躁。[近]温和|平易。②药物的作用温和,不剧烈。[反]剧烈。③纷扰停止。
小提示:"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 琵琶引》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出自: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
安得昆仑能探水,试教来奏小琵琶。
出自:王阮的《长风沙交宋丈韵一首》
-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
谁奏琵琶妒客欢,啼珠泣玉使心酸。
出自:葛起耕的《泪》
-
马上思归哀怨极,推却手,奏琵琶。
出自:林正大的《括江神子》
-
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
出自:周密的《声声慢(送王圣与次韵)》
-
相思拨断琵琶索。
出自:苏轼的《菩萨蛮(述古席上)》
-
似荻花江上,谁弄琵琶。
出自:张炎的《春从天上来(己亥春,复回西湖,饮静传董高士楼,作此解以写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