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ér dàn yún zhì hé zhī shēng , wú suǒ bù gǎn ,
小提示:"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秦客诘难说:我听说失败的人不以逃跑为羞耻,这是为了保全自己。现在我心里还不满足,再要从其他方面来加以诘难。现在心情平和的人听到筝笛琵琶的声音,就形态浮躁,心情激动;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形态安静,内心悠闲。同样的乐器中,曲调每有不同,听众的感情就随之变化。奏起秦地乐曲,听众就会赞叹羡慕,慷慨激动;奏起齐楚之音,听众就会情思专一;奏起悦耳动听的乐曲,听众就会欢快放松,心满意足。心情随着乐声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事例是如此之多。如果烦躁和宁静是由乐声引起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哀乐排除在外,只说音乐是至和之声,没有什么感情不能被触发(归按,“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很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感动听众。不是这个意思。“至和之声”就是“大音希声”的“大音”,那是没有感情却可以容纳所有感情的音乐。这里的“感”,是听众听了音乐以后激发出来的久蓄心中的感情),把大同(归按,“大同”就是没有变化)归于声音,把众多的变化归于人的感情呢?这岂不是只知道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吗?(归按,秦客的这一诘难是有道理的。躁静和哀乐有相似性,类比有依据,但类比推理只具有或然性,所以嵇康的反驳还有余地。与下文嵇康的反驳比较,秦客注意的是其同,嵇康注意的是其异。秦客的缺点是通过论证躁静由声来推出声有哀乐,所用的功夫在证明前一观点。以为证明了前者就必然能推出后者,其实并不一定。概括起来,秦客的观点是躁静既由声起,则哀乐当由声发。)
相关分类
全诗
相关名句
-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出自:繁钦的《定情诗》
-
晚学瞿聃无所得,不解飞升灭度。
出自:刘克庄的《贺新郎·鬓雪今千缕》
-
出门无所诣,闭户聊自得。
出自:赵蕃的《连雨独饮偶书四首》
-
再无所遗,止有这荆钗,
出自:柯丹邱的《戏文·荆钗记》
-
今经数载,身无所居之地。
出自:高文秀的《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
-
物情市价,无所不通;
出自:徐田臣的《戏文·杀狗记》
-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出自: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出自: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出自:《鲁仲连义不帝秦》
-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出自: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