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gù sú yǔ yuē : huà dì wéi yù yì bù rù ;
小提示:"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词语释义
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叫俗话。
小提示:"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出自:曹雪芹的《簪菊》
-
入不入,晓来微雨芭蕉湿。
出自:饶节的《示故人》
-
徵招不入幽人梦,节物空惊壮士肝。
出自:李流谦的《再赓佳什已致牵羊之请又辱不鄙垂教盖大巫困小巫欲视其颠踣为戏耳辄作二章以足小成之数(其一)》
-
乐事须还田舍,浮名不入柴扉。
出自:彭汝砺的《拟田园乐(其五)》
-
明知身是雪霜姿,瘦骨棱棱不入时。
出自:李龙高的《二月梅》
-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出自:王融的《临高台》
-
虽然看不入,毕竟扑不破。
出自:释宗赜的《偈二首(其一)》
-
朴樕不入公输门,赏骏岂无伯乐者。
出自:王迈的《黄君任景伊西上》
-
不入御园催丽句,独临精舍映枯禅。
出自:释今足的《奉和静成牡丹》
-
牺牲不入诸天界,花月高歌永夜中。
出自:蓝仁的《题六朝遗秀图(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