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
朗读
- 0喜欢
拼音和注音
qiān jiǔ dǐng yú luò yì , yì shì yóu huò fēi zhī ,
小提示:"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词语释义
九鼎:(名)①传说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中国),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义士:义士yìshì[high-mindedman]∶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嗟乎义士。∶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有正义感的人,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有操行、明辨是非的人
小提示:"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全诗
相关名句
-
幸得彼处上司道我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
出自:张国宾的《杂剧·相国寺公孙合汗衫》
-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出自:高适的《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
-
君臣大义士所重,心虽庭阙身江湖。
出自:朱瞻基的《太液池送黄淮辞政》
-
即看不轨从天戮,义士犹来哭海滨。
出自:陆之瀚的《哭范中丞觐公》
-
人间聚散岂得已,义士由来重知己。
出自:吾丘衍的《送商继显》
-
相逢更话冬青陵,便欲呼君林义士。
出自:丘逢甲的《虞笙寄和予和平里诗,次韵答之》
-
彭郎性命贱于土,义士投甲无光辉。
出自:周霆震的《宜春将军取印歌》
-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出自:吴景熙的《双忠庙》
-
奇功绝域尚可立,胡乃义士歼名城。
出自:谭廷献的《义士行书张炳元传后》
-
义士见危当授命,存亡誓与孤城并。
出自:谭大初的《吊丘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