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9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1
教材分析: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第二课时
五、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情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景。
对策: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②、交流词语意思: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超市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富有诗意美妙绝伦
三亚落日热带风情天海合一
落日美景收敛光芒慢慢下沉
顽皮蹦跳悄然入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不同人士对于同一个故事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意图。
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人对于故事发表的不同看法。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从中明确由于职业、生活阅历、看待问题的角度等不同,对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告诉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则获得的结果也不同。那么一只狼在洞里把所有的洞口都不留余地地封住,最后自己被困其中,把自己送入虎口——这样的故事,我们能得到多少启示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故事的大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全文。
2、同桌交流读后的初步感受。
3、指名说全文的大意。
4、指名读生字,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读文:
1、结合图示,复述故事。
2、多种形式读各界人士说法不一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说说不同人对这个故事分别是怎么的?
3、体会狼追捕三种动物时的不同心理,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
4、同一个故事,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不一样呢?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拓展与运用:
读课后短文《关于盘子……》,说一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课堂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怎样去看待问题?
板书设计:
不留余地,自送虎口角度不同
不留余地的狼
各界人士对故事的结论不尽相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读懂习作要求,了解书信的格式。
技能:迁移运用《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完成本次的习作。
能力:引导学生借鉴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情意: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眷恋之请。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级的小学生活,再现老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激起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情感。
对策:用一、两个具体的例子,表现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审题
1、小学六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举行了一次“话别老师”的活动。我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重温了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拿起笔,给老师写过一封信吧!
2、明确写作的内容。
写信的对象——小学阶段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
写信的内容——要说真心话,把最难忘、最感动的情景再现出来,要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之情。
二、开拓思路,知道选材
1、看到文题,首先我们要想心里对谁说呢?再认真思考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位老师?这位老师有哪里让你感动的事呢?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修改:交流指导时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围绕所选老师的长处、特点写,不可面面俱到;围绕这位老师机给予学生的帮助、教诲、关爱进行交流;围绕师生之间的情谊,表现对分别的不舍之情。
4、教师点拨:写信要有个明确的中心,要在信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指导书面表达
1、撰写习作草稿。
2、交流、评改习作,评改要点如下;
(1)书信的格式要正确(要有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2)要有具体的情景。
修改:要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表达真情实感。
3、自由修改习作,教师个别辅导。
板书设计
习作7给老师的一封信
书信格式要正确
要有具体的情景
要表达真情实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 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类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乡,但是人类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 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所以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9
学习目标:
1.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认识7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感动的部分。
4.能说出自己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地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一句话的理解。
5.能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6.能感受到革命前辈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学习重点: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预习: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搜集长征的有关资料,通过初步阅读了解资料的内容,进行剪辑整理,弄清与课文学习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交流搜集资料
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包括长征的时间、路线、有关长征的诗词、歌曲、长征中的动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各种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研读阅读提示
认真研读阅读提示,之后,说说阅读提示提了几方面的学习要求,弄清在阅读中要做什么,怎样做好。
三、自读理解内容
1.回顾读书方法。如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画一画、标一标、注一注、议一议等。
2.学生按阅读提示,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3.教师有针对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交流读书收获
1.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教给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
2.学生畅谈收获。
3.把对老班长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进行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把本课阅读学习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摘录到读书笔记上,把《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