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春风教案(精选6篇)
中班语言春风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谈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诗歌,并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味。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理解诗歌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字卡、操作卡、小图卡若干、磁带、观察春天。
活动过程:
一、谈话:经验回顾,说说春天的特点。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带着谁来了?(出示春姑娘图片)
2.利用图夹文形式教师逐一出示图卡,进行描述春天的特征。
春风一吹
吹绿了……吹来了……
吹开了……吹醒了……
吹得……轻轻飘
小朋友们……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回答贴出相应的图片。)
二、集体创编:尝试创编诗歌《春风》
1.教师依据幼儿提出的想法,示范创编诗歌的方法。
2.个别幼儿自由选择图片来试编诗歌。
三、自由创编:指导幼儿利用操作图卡来进行创编
1.介绍材料和操作方法。
2.幼儿练习创编,互动交流。
3.展示作品。
活动反思
1、活动的选材结合季节特征,并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运用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思考、充分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2、教师为幼儿提供独立活动和创意活动的机会,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和创造。
3、在尝试使用图记中也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抓住时机运用图记。
归纳了三点:图——字——词句的过渡。
小班出现图记时多以阅图为主,它可以出现在学诗歌之前,而且图记要大,具体形象,色彩鲜艳,幼儿对图记有了一定理解认识后,可采用标志、手势、来学诗歌。
中班多以图夹文的形式出现,在制作图记时开始向抽象性过渡,可出现简笔画,数量多一些,也可偶尔出现文字符号。
4、根据此类活动我还展开相应的延伸活动,如《夏天》《我爱》,都是通过以上的形式创编不同的诗歌内容,孩子的创造空间更加宽泛,口语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
中班语言春风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儿歌,感受春天的美丽,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2.初步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儿歌中的某些名词。
活动准备:
1.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对春天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根据儿歌内容制作的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
1.谈话导入活动。
(1)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啊?你都看到了什么?
(2)小结:春天真美啊,有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可爱的蜜蜂美丽的蝴蝶都飞来了。
2.看图理解儿歌内容。
(1)欣赏儿歌。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看ppt欣赏儿歌。
提问:春风吹绿了什么?吹红了什么?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标。引导幼儿用儿歌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3.老师采用边念儿歌边表演的方法和幼儿一起学念儿歌,注意引导幼儿理解“吹绿”“吹红”“吹来”“吹醒”等词的含义。
春风为什么能吹绿了柳树?春风为什么能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是什么意思?
4.幼儿朗诵儿歌,初步学会按节奏朗诵。
二、仿编儿歌。
启发幼儿用适当的词语更换儿歌中的某些名词。
春天真美,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还吹绿了什么?吹黄了什么?春风一吹,吹来了蝴蝶,还吹来了谁?引导幼儿结合观察到得知识仿编儿歌的句子。
中班语言春风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本课7个生字读准字音;学会7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了解字义。
3、体会汉字声旁表声的特点,练习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4、体会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教学重点: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本课7个生字读准字音;学会7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了解字义。
教学难点:
体会汉字声旁表声的特点,练习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说起春天你会联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诗歌《春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你自读诗歌,标上小节号,边读边圈上你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同学们学得都特别认真,下面我们来认识朋友,请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词语。
3、去掉拼音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全班抢读—同桌读)
三、体会声旁表声:
1、观察七个带“肖”的生字在字形上和“肖”字的共同点。
2、观察每一个字的拼音在字音上和“xiao”关系。(声旁表音)
3、“一字开花”为“肖”字找偏旁组成新字,分析字形。
4、把词语送回课文中,我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诗歌,感悟内容。
1、这是怎样的春风,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指名读)
2、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找一找表示颜色的词语。
(2)春风不仅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条还把万物吹成了什么颜色?
填填表颜色的词语。
把迎春花吹成了色,绽放开张张笑脸。
把丁香花吹成色,散发出阵阵清香。
把梨花吹成色,引来许许多多蜜蜂蝴蝶。
(3)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多姿多彩,请你读出这份美丽。
3、学习第二段。
(1)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你身在郊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2)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喜悦,还引来许多小动物,想想还有谁也来了?填填。
◆听在树林里欢快地名叫。
◆看在草坪上欢快地奔跑。
◆看在草丛中翩翩起舞。
(3)春天使一切那样美好,生机勃勃,读出这份喜悦。
四、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轻、哨),交流识字方法。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板书:
春风
春天多姿多彩
使我们喜悦
热爱美丽的春天
中班语言春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看图,认识春天的特征,知道春天是种植物的大好季节。
2、学会本课的7歌声字:春、吹、绿、桃、快、青、;懂得“春风、桃花、青蛙、小雨”的等词语的意思,会读多音字“地”
3、能仿照范句用“快来”说一句话。
4、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看图说话,学习分类观察的方法。学会“春、风、吹、桃、青绿、快”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一年有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
图上话的是什么季节?谁来说说图上这美丽的春天景色?
(图上的内容较多,可提示学生分植物、动物和人们的活动三方面依次来说。)
图意可以这样说: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柳树长出又嫩又绿的叶子,长出的枝条随风摇动。桃树上开满了红红的桃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也醒了。小朋友有的抬水,有的拿着锄头,有的下种,大家忙着种葵花。
春天是很美,现在我们来看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怎样来写春天的。
板书课题。教学生字“春、风、吹”。
“春”:翘舌音。记住字形:三人日(强调“日”)。
“吹”:翘舌音。记形:口+欠。或把“欢”左边的“又”换成“口”。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要求:按拼音读准字音,想想这个字在文中的意思,看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是怎么写的,自己想方法记住字形。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用卡片认读由带读字组成的词,并说说意思。
(柳树、燕子还要让学生说说插图中哪个是柳树、哪个是燕子。“葵花”可用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知道种子叫葵花子,可以吃,还可以榨油。)
3、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词逐一教学:
“青”:是什么意思?用“青”组词。
“快”:什么结构?快和什么相反?
“绿”:你知道那些东西是绿色的?课文中说什么绿了?谁能用“绿”组词?(绿叶、绿草、绿纸)字形重点指导“绿”字的右半部分。
“桃”:为什么是木字旁?组词:桃树、桃花、桃子。重点直到“桃”字右边部分的笔顺。
五、齐读课文。
六、作业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难写的字边读边书空。
2、抄写生字,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复习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生字卡。
二、讲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从“春风吹”这一句话可以知道什么?(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到了。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两个“春风吹”呢?(突出春天到了,人们很高兴。)
4、随着温暖的春天的到来,课文中写哪些植物发生了变化,请用笔划出
(板书:柳树、桃花)
5、柳树和桃树起了什么变化呢?(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板书:绿、
6、春天来了,还有哪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7、小结。这一节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植物发芽、开花。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三、指导自学第二节。
1、刚才我们按照读、划、圈、说的步骤学懂了第一节。下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二节。
思考:春天来了,课文写哪些动物发生了变化?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安读、划、圈、说四步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2、集体交流。(板书:燕子青蛙来醒)
3、春天来了,还有哪些动物也发生了变化?
4、小结:春天来了。动物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
四、讲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春天的风是怎样吹的?什么感觉?
3、课文怎样写春天的雨?从那些词语看来?(板书:小雨下)
4、课文为什么要叫大家“快来种葵花”呢?(因为春天天气温暖,雨水充足,种子很快就会发芽。这是种植的大好时节。所以叫大家抓紧时间种植,支援祖国建设。)(板书:快种葵花)
5、你知道春天还是种植什么的好时节吗?我们小朋友可以种些什么?6、练习完成课后第3题
五、齐读全文。
六、作业:
1、照样子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在组成词语。
2、读课文,练习背诵。
中班语言春风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寻找春天
物质准备:幼儿表演的.道具,大树的衣服、枝条、小草穗、各色纱巾、蓝色长条纸,晨曲音乐,春天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带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春天。
二、学习诗歌
1、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小朋友我们从哪里可以知道春天来了?
(小草——醒、大树——发芽、冰——融化了,天气暖和了,风也不像冬天那么冷了,吹在脸上很舒服。)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让幼儿听清楚。
提问:春风去了哪儿,做了什么?
这些地方都有什么变化,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春风做这些事情是怎样去的?
3、配合背景图朗诵,幼儿可跟诵每段的后半句。
4、教师带幼儿齐诵诗歌,注意有感情朗诵。
三、多种形式地欣赏表现诗歌的美
1、引导幼儿加动作朗诵
2、配乐朗诵表演
3、借助教具分角色表演
附:
诗歌
春风轻轻地走过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近小草,轻轻一亲,小草醒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进树林,轻轻一吹,树叶绿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进花园,轻轻一唱,花儿开了,
春风、春风,脚步轻轻,
走到河边,轻轻一摸,冰融化了。
活动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的目标为“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分析目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我选择了“春风轻轻地走过”这首句式结构统一、节奏明快、形象生动的诗歌来帮助幼儿一个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意境美。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诗歌中所描述的事物是幼儿所熟悉的便于理解,诗歌中的词语,尤其是动词运用生动便于幼儿欣赏表现。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我力求使幼儿通过视、听、嗅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并用语言、动作、音乐、借助材料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春天的美。实际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幼儿能够积极地尝试各种表现的形式,我认为是因为各环节都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且围绕目标来组织实施活动。
第一个环节——导入“寻找春天”,通过带孩子们从生活中身边事物的变化发现春天来了,而且是轻轻地,悄无声息地来了。也是在学习诗歌前的一个经验积累。
第二个环节——学习诗歌,
先是在寻找春天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因为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完全浸入于美好事物中时谁都能写出好听的诗歌。
接着教师朗诵诗歌,第一次感受诗歌没有任何音乐、图片的加入是为了避免对幼儿倾听诗歌的干扰,因为欣赏、学习的前提是确保听清楚、听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倾听后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诗歌。
再就是利用背景图的暗示作用,帮助幼儿边诵读边记忆诗歌内容,这时幼儿还不能够完全诵读,较多的情况是跟着老师接诵句尾。
最后经过几次跟读后可以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诵读,此次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了,为下一环节的欣赏表现做好准备。
第三环节——欣赏表现诗歌的美,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动作的模仿、音乐的配合来达到视听的欣赏和表现,之后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包括用大号信封袋制作的可穿脱式树干服、枝条、废旧节日花穗制作的小草手环、可以表现花朵开放的纱巾、表现河水融化的蓝色长条皱纹纸,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更加生动地表现春天的美。
总之,诗歌的学习和欣赏是幼儿园语言领域中较为多见的活动,但是多次的重复和诵读会让幼儿产生厌倦和疲惫,所以教师就要围绕目标明确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和意图,并不断地变换形式,使幼儿始终保持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对幼儿和教师都是一种享受。
中班语言春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沂水春风》教案。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3、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教学难点】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课后练习)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谈志"。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教案《《沂水春风》教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补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3、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三、拓展延伸
1、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他具有什么性格特点?何以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