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的公开课语言教案(精选2篇)
大班的公开课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阅读活动,对文字产生兴趣。
2、通过阅读图片和象形字卡,了解象形字的特征。
3、能细致观察并进行大胆地猜想与讲述。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象形字演变图一份,象形字卡、汉字卡。
2、象形字组合图画一幅。
3、动画片《36个字》。
【活动过程】
一、观察组合图,导入活动。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有趣的画,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请你用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大家。
2、小朋友观察得非常仔细,在这幅画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想知道吗?那请仔细听在结尾爸爸说了一句什么话?记好了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吧!
二、观看动画片,激发对象形字的兴趣。
1、请问你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
2、动画片里爸爸画了一个太阳,小朋友说了什么?
3、爸爸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句什么话?(咱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创造了象形字)这些看上去象图的东西其实是古代的象形字。
三、分组观察并讨论象形字,了解象形字的特征。
1、观察象形字卡,互相交流、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字卡,并能讲述理由)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象形字,请你们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字?你是怎么猜到的?
2、小结象形字的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象形字,看这个"象"字,这是长长的鼻子,四条腿,就像大象一样,所以它就是象字,那请你们想一想古代人是怎样造出象形字的呢?
小结:古时候的人就是照着事物的样子画下来形成了象形字。
四、观察象形字演变图,比较汉字与象形字的不同。
1、出示现代汉字"日",问幼儿这是什么字?
2、出示象形字"日",告诉幼儿这是汉字"日"的象形字朋友,让幼儿比较两个字哪里不一样?
3、小结:古代象形文字是圆圆的,而现在的汉字变成方方的,我们叫它方正字,象形文字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变成现在的汉字,它更加清楚、简单,便于人们交流和书写了。
五、游戏--找朋友。
1、每个小朋友手上拿一个现代汉字,请小朋友找到它的象形字朋友。
2、小朋友都帮汉字找了象形字朋友,我们来一起看看找对了吗?
六、再次观察象形字图,结束活动。
1、动画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认识大家我真高兴,我给大家带来一件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动画片《三十六个字》。
2、出示图片象形字:
师:嘘,闭上眼睛我数到3小朋友才可以睁开眼睛。1、2、3睁开眼睛吧,瞧,谁来到了我们的黑板上。
师:你怎么看出是月亮?这是什么?(乌龟)你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小结:古时候人们就用这些图案来表示月亮、太阳……这些图案就是象形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前一天了解文字来历的基础上,对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文字是比较抽象的符号,本来认识起来就比较枯燥乏味,于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孩子更有学习的欲望。
首先,活动前一天先让幼儿通过自学或亲子共学的形式了解一些古代汉字的知识。
其次,第一环节教师写出一些古代汉字即象形字,先让孩子在猜测游戏中激发兴趣,并使前一晚的知识准备得以显现,孩子们发言很激烈可见知识准备很有效;第二环节则是验证猜测的过程,通过幼儿用书去校对,然后对汉字演变过程的熟识,进行配对连线在操作过程中让孩子进一步思考,了解象形字与现代汉字的联系,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同时在操作、验证、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环节三作为学习的延伸,发挥幼儿的想象编故事,让整个活动更以幼儿为主体,自主学习。
最后,此活动将在区域中进行延伸,开展拓印汉字,一字开花等与汉字有关的活动,调动幼儿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在游戏中获得识字的乐趣。
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一部分孩子的兴趣不够,需要在区域活动中个别指导,帮助提升。
小百科: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大班的公开课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听故事、看图画了解绵羊的特点,大体掌握故事的情节。丰富词汇:个性。
2、能感受图画书带来的快乐,初步培养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3、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生活中的羊毛制品,对绵羊有所了解。
2、物质准备:教学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2分钟)
教师:”小朋友们都看过《喜洋洋和灰太狼》,那你们最喜欢里面哪只羊?为什么?”
幼儿:”喜羊羊,因为他聪明。””美羊羊,因为她漂亮。”
(过渡:教师:”那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只羊,请看。”)
2、看PPT,欣赏故事
(1)观看第一张PPT,引起幼儿兴趣(3分钟)
教师:”看看图上这只绵羊,它是长什么样子的?”
幼儿:”毛卷卷的、胖胖的…”
教师:”哦,小朋友讲得都很对,绵羊就是长得胖胖的,毛卷卷的,头短短的。这就是今天我们班来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赫尔伯特。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关于她的故事。”
小结:通过图片结合幼儿已知生活经验,幼儿了解绵羊的特点,并引出今天的故事。
(2)观看第二和第三张PPT,了解故事开头(3分钟)
教师:”看看图上这些小羊在干吗?”
幼儿:”去剪羊毛。”
教师:”绵羊为什么要去剪羊毛?羊毛有什么用?”
幼儿:”毛太长了…””羊毛可以做毛衣、被子。”(表扬)
(过渡: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平时都有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东西。”)
教师:”赫尔伯特为什么不愿意剪羊毛呢?”
幼儿:”毛很多很暖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羊的外表和表情的区别)
教师:”这就是她的个性,你们知道什么叫个性吗?”
幼儿:”个性就是善良;爱笑…”(表扬)
教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其实个性就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没有的。”
小结:用简单的,幼儿易懂的语句,让幼儿初步了解”个性”一词。
(过渡:教师:这个个性给她带来了温暖,那还会带来什么?下面接着欣赏故事)
(3)观看第四到第九张PPT,进一步了解赫尔伯特的”个性”(10分钟)
教师:”大家仔细看看,随着日子越来越长,赫尔伯特有什么不一样?”(第四张PPT)
幼儿:”毛越来越多。”
(过渡:教师:”我们看看赫尔伯特除了毛越来越多,还有什么其他的与众不同。”)
教师:”赫尔伯特为什么这么厉害?每个游戏比赛都是冠军?”(引导幼儿继续观察第五到第八张PPT,幼儿自由讨论)
幼儿:”因为她毛多、有个性、聪明…” (表扬)
(过渡:教师:”这就是赫尔伯特的本领,这就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教师:”赫尔伯特特别在哪里?”(观察第九张PPT)
幼儿:”毛上面都是蝴蝶结、毛很长…”(引导幼儿观察外形、表情)
过渡:教师:”你们猜猜赫尔伯特会一直这么有'个性'吗?我们继续来看。”)
小结:通过欣赏PPT图片,幼儿进一步了解赫尔伯特的”个性”,丰富幼儿对”个性”的理解。
(3)观看第十到第十三张PPT,了解故事结尾。(6分钟)
教师:”呀,赫尔伯特这是怎么了?生病了?”(观察第十张PPT)
幼儿:”毛太长了、太热了…”
教师:”你们觉得,赫尔伯特做了一个什么重要决定?”(观察第十一和第十二张PPT)
幼儿:”剪羊毛!”
(过渡:教师:”我们来看看赫尔伯特剪完羊毛后会发生什么?”)
教师:”绵羊们的围巾是怎么来的?”(观察第十三张PPT)
幼儿:”是赫尔伯特的毛!”
教师:”小朋友们再想想,为什么每只羊带的不同颜色的围巾。”
幼儿:”因为好看!”(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啊,是因为每只羊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他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别人没有的颜色。”
幼儿:”哦,原来是这样。”
教师:”有个性是好的,其实赫尔伯特跟我们每个小朋友一样应该在学会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与众不同的他人。”
小结:通过故事的转折,让幼儿了解每个人都有个性,加深对”个性”一词的理解。
3、回看故事,完整地欣赏故事(4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的这些片段就是今天的故事《有个性的羊》,让我们重新完整的欣赏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