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去年的树(通用3篇)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去年的树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
2.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4.多层次品读课文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课件出示(小鸟和一颗大树):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了解到这样一对好朋友,它们不是人类,但是它们的友情也一样珍贵。这篇课文就是(生齐)《去年的树》。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打开课本51页,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一: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本课生字,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4分钟 )
汇报:
1.检查生字的朗读,教写难写的字;(控制在5分钟内)
(课件出示融、剩、伐、煤及其生词)个别读一个后立刻齐读,四个生词;
让学生选择难写字,说说识记方法,选出最难写的字指导;
2.概括课文内容:
你们都是朗读小能手,谁可以概括出课文主要说了什么呢?
(1到2人)(相机板书:大树 小鸟好朋友)
(最好的答案: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于是它四处寻访,最后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指导:我注意到你把小鸟去山谷、去工厂、去村子找大树这些内容用“四处寻找”这四个字就概括出来了,真聪明。)
二、研读对话,体会小鸟的真情
1.过渡:
这篇童话故事除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还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呢?
(树根、大门、小女孩──相机板书)
他们还会说话呢,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拟人)这也是童话的一大特点,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些角色之间共有的4组对话,品味重点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读完后,组内交流一下! 时间:5分钟
1.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①引读。(离别的对话)
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可寒冬来临,好朋友即将离别,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回答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②同桌练读。
你看他们感情多好啊!他们即将分离多久?(一年)一年不见,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心情会怎么?请你为他们加上表示心情的词语,然后找同桌练习读一下这组对话吧。
(课件出示:树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③指名读(1到2组)。
(指导:观察学生的朗读,学生读得不错时,在评点中指导“我明年一定回来”,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坚定)大树的语气(真诚地请求)。学生读得不够理想时请学生点评:他们读得怎样?你有什么好建议?梳理出朗读的方法:语气、语调、感情、表情)
(评价:你把大树的语气模仿得真像……你这小鸟的难过让我们都感受得到了……)
3.第六自然段过渡:
一对好朋友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鸟儿返回找树朋友。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树去哪了呢?
(被砍掉了)大树离开时的心情会怎么样?它可能想对鸟儿说:“。”
4.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①用画出小鸟说的话,多层次朗读体会情感;
通过前面的学习,老师发现你们的朗读水平确实不一般,接下来,小鸟向谁打听树的消息呢?请把鸟儿的问话用画出来,想一想,你是鸟儿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并为它补充上去:
(课件出示)……鸟儿地问树根。
她地问大门……
鸟儿地问小女孩……
(学生每说出一种心情立刻让他们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②自由练习:模仿朗读──选择喜欢的角色对话练习读;
选择喜欢的角色,加上他们当时的心情,练习读一读对话。
(课件出示)……鸟儿地问树根。
树根地回答……
她地问大门……
大门地回答说……
鸟儿地问小女孩……
小女孩地回答说……
汇报──想象自己就是树根、大门、小女孩,你会有什么心情?
指名请三组学生读并说明这么读的感受和理由。
③生生互评,多元解读:他们读得怎么样?谁有不同的感受也想读一读?
小结:评价:你着急了……f你在为大树担心……f你体会得真好……f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④师生合作读师(配上背景音乐 ——神秘园之歌)
引:(师读旁白部分)冬去春来,当小鸟满怀深情匆匆回来找她的好朋友。可是,大树不见了!小鸟问:(生读说的话,分男女生)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小鸟急忙赶到山谷,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大门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大树,你一定要等着我呀!”小鸟急得都快疯了,它问小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三、升华感情并点题
1.升华感情。
同学们,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无论多么辛苦,小鸟都要找到树,它是多么守信多情啊!
2.布置下节课任务:到底这对好朋友见面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小鸟和大树演绎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真情故事,课外,你们还可以再找有关友情的故事来读一读。如: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一只小鸟》(课件出示)
─—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板书: 11 去年的树
树根大门小女孩
鸟儿 大树
唱歌
好朋友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去年的树 篇2
一、教材简析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在作品中讲述“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的故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冬天将要飞去南方时,答应树,还回来唱歌给他听。春天又到了,鸟儿飞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于是,鸟儿四处寻找,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唱起去年唱过的歌……
这是一篇典型的“浅语艺术”特质的的优秀童话作品,简洁平淡的文字表达留下了许多行文的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多面向的主旨理解。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场里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想象,有表达,有感动,有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运用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感动,相信童话是真的,从而萌芽对“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处?”、“面对分离应怎么办?”等诸多人生问题懵懂的认识和对正确、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有关空白处的补充想象,体验鸟儿寻树路程之艰辛,心情之沉痛,信念之坚定。
四、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对文章结尾的“哀而不伤”的内涵产生吻合其年龄特点的认识,为关照其人生落下点滴的生命积淀。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走进去年的相聚,感受欢乐
1、通过有韵味地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描述鸟和树在一起的画面。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话别语。
(二)随同今年的寻找,体验凄美
1、情景激趣,描述鸟儿回归的喜悦。
2、读对话——体味鸟儿的惊奇、悲痛、急切的情绪变化。
3、读“飞”——体验鸟儿寻树的信念之坚定执着。
4、读心语——演绎鸟和树情谊深厚。
5、读结尾——感悟“哀而不伤”的文字基调。
(三)走出故事,思索天长地久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永远的?学生思考,发言。
(四)介绍相关小资料,结课
1、通过追问,学生理解“童话是真的,可以关照自我”的意义。
2、阅读小资料,学生思索文本更深层面的的蕴涵。
六、设计理念:
1、关于教学思路的选择。根据本文的“浅语艺术”的童话特质,进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显然英雄无用武之地。根据文本“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文字的感情色彩是抑郁、平淡的。强化感情朗读令人力不从心,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嵌入过多的词语训练,或者感情朗诵,都会干扰学生的对故事的欣赏乐趣。为保持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以简单对简单,一条路简单地从故事起点出发,穿越语词的密林,只是让学生的情感在故事里浸润一番。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是大于思想的, “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所以,通过想象实现故事人物和故事进展的形象化是本节课的选择的基本途径。我相信,这条路同样通达故事的终点——一盏温暖的灯火,辉耀内心的敞亮。
2、关于教育思想。形象感动了学生,如果只是感动,而没有思想,则感动无益。“童话使孩子们向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样向往也会促使他们思考,应该摆脱些什么、应该创造些什么,以实现他们的向往和梦想。”所以,伤感的故事仅仅让孩子感动了,是不够的。“美好在相聚中给,在分离中仍然要给,要始终温柔地相待。”“分离是必然的,哀而不伤,曾经美好的回忆永远温暖。”这些都交给学生思索,相信今天懵懂的认识会在来年开出花来。
课文内容
去 年 的 树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fá)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儿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去年的树 篇3
童话故事是幼儿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可以提高幼儿对书面文字的欣赏和学习能力,也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和学习故事呢?笔者认为衡量语言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一是是否明确制定教学活动目标,二是是否创造适宜可行的环境,三是教学活动目标是否与教学过程相一致,四是是否设计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笔者以大班语言活动“去年的树”为例进行案例诊断,以期引发读者对故事活动设计与实施要点的进一步思考。
一、活动案例实录
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2、引导幼儿懂得诚信,知道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4、小鸟的图片一张。
5、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
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1)出示小鸟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2)今天小鸟给小朋友带来了它和它的好朋友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完整讲述故事《去年的树》。
提问:(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2)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请幼儿观看教学挂图分段欣赏故事。
(1)出示挂图一,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2)出示挂图二,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3)出示挂图三,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4)出示挂图四,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4、讨论:
(1)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a、请幼儿自由讲讲为什么喜欢小鸟?
b、教师小结:小鸟很讲诚信,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
(2)小鸟找不到大树的心情怎样?说明小鸟和大树的感情怎样?
小结:小鸟和大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找不到大树很伤心很着急。
(3)如何不让小鸟和大树分开?我们如何爱护环境。
小结:爱护环境,不乱砍树木,少用一次性纸巾、一次性筷子等。
5、让我们一起帮小鸟去找个新大树朋友吧。
活动结束。
二、案例诊断分析
1、活动目标表述主体不一致,目标把握不到位。
在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做的事加以表述,如:“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加以表述,如:“会……”,“体验……”,“感受……”。在同一活动中,表述的方式不统一是不恰当的。一般来说,活动目标的表述,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表述其行为变化较合适。从以上明显可以看出,目标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是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而目标2“引导幼儿懂得诚信,知道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和目标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出现“引导幼儿”和“激发幼儿”这两个行为动词均是用教师所做的事情表述目标的,可见目标1和目标2、3的行为主体是不统一的,目标2、3的行为主体改为幼儿比较合适。因此,笔者认为活动目标可以改为:目标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目标2“懂得讲信用,答应人家的事情要做到”;目标3“萌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2、活动材料表述不够清晰,不能一目了然。
一般活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或材料准备)、经验准备和情境创设三方面内容,但不是说每次活动都必须考虑三方面,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安排活动准备。此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材料,但是无论材料是多是少,均应该表述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比如本次活动的活动准备就显得表述模糊,不够清晰,且活动准备不够丰富。以上的“小鸟的图片一张”和“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均应归类为物质准备(或材料准备)。此外,因为开头是以谈话“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进行导入的,所以小朋友应该掌握“好朋友”的概念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添加一个经验准备“基本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3、活动设计不合理,内容过于空泛不生动。
活动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活动开始(或导入部分)、活动进行(中心环节)和活动结束。其中活动进行部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核心部分和中心环节,在语言活动中,尤其是故事活动中,更应该循序渐进,各环节层层递进。在第一环节通过谈话教师导入故事之后,第二环节教师通过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知道故事的名字和里面的人物,大概了解讲了什么事情,但幼儿仍然不能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接下来第三环节“请幼儿观看教学挂图分段欣赏故事”,通过挂图可以具体直观地帮助幼儿更深刻地了解故事的每一段内容,教师可一边操作挂图一边讲述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原案例的第三环节改为“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第四环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集中自由讨论交流,可以围绕小鸟和树的友谊,也可以围绕小鸟讲信用的品质,还可以围绕爱护树木和珍惜环境等方面自由讨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应该充分让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并大胆说出理由。
此外,从原教案的活动过程内容可以看出,活动过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生动,而且教师在原案例中没有具体呈现师幼互动,而是以肯定陈述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这也是案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三、活动方案修订
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2、萌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材料准备:小鸟的图片一张,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等。
经验准备:基本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1)出示小鸟的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
师: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看: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2)教师正式导入主题。
师:(小结)原来小鸟的好朋友有这么多,有天空、白云、森林,对了,还有树。
2、完整讲述故事《去年的树》。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小鸟和好朋友“树”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去年的树。下面,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一下。
教师讲完故事后提问。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师: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挂图一,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和树为什么是好朋友?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分别的时候它们说了什么?
(2)出示挂图二,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春天来了,小鸟为什么要回来?
师:小鸟回来了之后找到树了吗?看到了谁?
师:树桩告诉小鸟树到哪里去了?小鸟听到后做了什么事情?
(3)出示挂图三,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来到了山谷,看到了谁?找到了大树吗?
师:工厂的大门告诉小鸟大树变成了什么?小鸟听到后做了什么事情?
(4)出示挂图四,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来到了村子里,看到了谁?找到火柴了吗?
师:小女孩告诉了小鸟什么?最后小鸟找到大树了吗?大树变成了什么?
师: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老师再讲一遍这个故事。(教师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
5、集中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并请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并大胆说出理由。
(1)师:小鸟每次找不到大树的心情怎么样?说明小鸟和大树的感情怎么样?
师:(小结)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它们感情很好,小鸟找不到大树时很伤心很着急。
(2)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师:(小结)小鸟很讲诚信,答应了好朋友“树”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
(3)师:那么小朋友想想看,怎样才能不让小鸟和大树分开?
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大树,爱护环境呢?
师:(小结)不乱砍树木,少用一次性纸巾、一次性筷子等。
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