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上下放放放教案(精选3篇)
小班数学活动上下放放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熟悉5以内的数序,能按数目由少到多地排列物体。
2、幼儿愿意做小剧院的志愿者,为大家服务。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把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小舞台,观众席上备小椅子12张(其中3张椅子贴红标记,4张椅子贴黄标记,5张椅子贴蓝标记),不需排好。戏票12张,志愿工作证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小剧院的游戏主题。
教师:小朋友最快乐的节日是六一节,怎么才能把我们学会的节目表演给大家看?(建议幼儿开小剧院)
2、介绍小剧院,安排观众席,讨论参加游戏的角色职责及规则。
(1)领幼儿参观小剧院的场地,介绍舞台和观众席的地点。
(2)请幼儿把贴好颜色标记的小椅子搬过来,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安排小剧院的座位(引导幼儿先将一样的颜色标记的椅子归类,再根据每一种颜色的椅子的多少,从少到多排成三横排)
(3)幼儿讨论:小剧院需要几个志愿者?志愿者要负责哪些事情?
(4)引导幼儿了解志愿者的工作:负责给观众售票,协助观众找座位,还要为观众表演节目。
3、指导幼儿玩小剧院的游戏。
(1)出示戏票,告诉幼儿每种颜色的票要对应相应颜色标记的椅子,红颜色的票坐第几排?黄票和蓝票呢?其中有一个点的红票坐第一排的那哪一张椅子?有两个点的红票坐哪一张?
(2)协助志愿者安排节目顺序并支持每个志愿者顺利演出。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小班数学活动上下放放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将雪人按大小排列,并一一对应戴上合适的帽子、装上手臂。
2、能理解操作要求,细心地操作活动材料。
教学准备
1、四只大小不同的熊和食物。
2、幼儿画册P39。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将雪人与小桶分类排列,并一一对应摆放。
教学过程
一、集体操作。
1、出示大小不同的四只熊。
师:这里有几只熊?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帮四只熊排排队。
师:谁愿意帮它们排排队?
3、给熊一家送食物。
(1)提出要求:最大的送给熊爸爸,最小的送给熊弟弟,稍微大一点的送给熊妈妈,稍小的送给熊哥哥。
(2)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在黑板上示范并纠正错误的操作。
二、堆雪人。
1、师:你们堆过雪人吗?堆雪人真有趣,看看这里有几个雪人呀?它们一样吗?
2、雪人还缺什么?这里的红桶可以当帽子,扫帚可以当手臂。今天我们都来堆雪人,要给雪人戴上合适的帽、装上手臂。
3、幼儿操作,教师重点指导给雪人戴帽子、装手臂,关注幼儿对活动规则的理解。
三、组织集体交流。
1、表扬肯定操作正确的幼儿。
2、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堆雪人的?
教学反思 在数学活动《给雪人戴帽子》活动中,我是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开展此次活动的。通过讲故事然后在故事中出示图片,用图片让幼儿来区分事物的大小。我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三顶帽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小不同)然后通过讲解把三个帽子搭配到三个雪人身上。在出示围巾,手套,用同样的方法讲给幼儿听。第二环节是请幼儿上来连一连。第三环节请幼儿自已动手操作,为雪人穿衣戴帽。
这次数学活动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当我在讲给雪人戴帽子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听的很认真,而且回答的也很正确。在幼儿操作的环节,大部分的幼儿都会连线,只有几位孩子不会连线,所以我进行了个别指导,但是我发现这几位不会连线的幼儿,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而且是正确的,就是不会连直线。从这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让我知道了,在数学类的活动中,不仅要考虑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还要考虑后会不会出现问题。
小班数学活动上下放放放教案 篇3
记得陆老师曾在我们班试教一节数学课,我被孩子的专注而吸引,孩子们很喜欢操作,也喜欢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于是,心里就有点小冲动,我也要上节数学课!因为至今为止,一般公开课,我还没有尝试过数学活动,比较偏科。于是,我打算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呈现一节数学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对孩子来说,同样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小班数学活动:《复习3以内的数量》
活动目标:
1、复习1--3的数字和排序,正确感知和操作3以内的数量。
2、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小动物模型、点卡和数字卡、玩具图片、点卡"糖葫芦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念数字儿歌《手指谣》。
2、师:《手指谣》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今天啊,我们就邀请了小动物们到我们班级来做客。
二、学习按序点数。
1、师:喵喵喵,是谁啊?(出示1只猫、2只狗、3只兔子。)2、师:小猫有几只啊?小狗呢?小兔子呢?
3、教师鼓励幼儿用手指头表示数字1、2、3。
4、教师出示相应的圆点卡,让圆点卡和小动物对应。
5、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3只小兔子吧。你们说,从哪边开始数呢?
6、教师带幼儿从左往右数两次。
7、我们这里有三个数字(1、2、3),我们帮她们找朋友吧,应该跟哪个小动物做朋友呢?
反思:
1、目的明确也完成得较好,可改为“感知4、5的数量”更好些。
2、设计的环节围绕目标而实施;活动层次性十分明显:复习→学习→应用→生活中应用。
3、情境性强、游戏性突显:以小刺猬为背景贯穿始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教玩具美观、实用,易于操作。
5、幼儿学习主体性要再加强一点,操作应注重全体幼儿,复习3、感知4和5的环节最好是面向全体。
6、挂图应该往下移一点,幼儿才贴得到。
7、小白兔应该贴在背景图的中部,刺猬贴在下部,便于幼儿操作。
8、 “找朋友”的环节应该验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