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教案老虎教案(精选2篇)
大班美术教案老虎教案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在幼儿期就要养成讲卫生,每天刷牙的好习惯,而农村的低龄儿童多由老人照顾,大多没有养成刷牙的好习惯,所以要加强卫生保健,教育孩子爱护牙齿。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演示、分角色表演感受坏习惯带来的恶果,培养幼儿正确的卫生观,学会刷牙,体验游戏的乐趣。
2、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明白不刷牙的害处,要从小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老虎、狐狸、小猴子、小兔子、狮子的头饰,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导入:展示多媒体课件,有一只老虎又瘦又没牙,一点也不历害,老师用肢体语言表现老虎瘪嘴的样子,它这是怎么了?引出故事。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老虎的牙齿很历害,小兔子、小猴是怎么说的?请幼儿表演。
教师表演狐狸:你们都怕大老虎,但我不怕,我还要把它的牙齿拔下来呢。出示课件。
(1)狐狸想到了什么办法? (请个别幼儿说,集体模仿狐狸的样子:啊!尊敬的大王,我给你带来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糖)
(2)老虎是怎么做的?
老虎吃了一粒又一粒,连睡觉的时候,嘴里还含着糖呢。
(3)谁又去劝的?
请一名幼儿扮演老虎,其余幼儿模仿狮子:哎呦呦,糖吃得太多,又不刷牙,牙齿会烂掉的。狐狸最狡猾,你可别上他的当呀。
(4)狐狸是怎样骗老虎的?
集体模仿狐狸:啊,你把牙齿上的糖全刷掉了,多可惜呀;别人的牙怕糖,你大老虎的牙齿这么厉害,铁条都能咬断,还会怕糖!
(5)讨论:大老虎的牙齿是不是真的不怕糖呢?
(6)老虎牙疼的时候找过谁?它们是怎么做的?最后谁来了(狐狸),狐狸是怎么做的?(拔牙)
最后老虎一颗牙也没了,很多东西都吃不了,变成了一只瘪嘴的瘦老虎。
3、教师总结:不刷牙,牙齿就会得龋齿,会烂掉。教小朋友正确刷牙,还要坚持天天刷。检查幼儿看谁的牙长了龋齿,谁的牙又白又亮,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爱护牙齿的。做得好的要坚持,做得不好的要改正。
活动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刷牙为线索,围绕老虎不刷牙带来的后果告诉幼儿要坚持天天刷牙,在游戏活动中得出结论,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但在活动中老师说得太多了,还可以更开放些,让幼儿自己探索,师幼互动更强。
大班美术教案老虎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小老鼠和大老虎》沿用了美国传统图画书的结构来发展故事情节。在书里,画家设计和隐藏了许多细节,以此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发幼儿的“发现”能力。根据大班年龄特点设计了《小老鼠和大老虎》活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提高辨别细微差别的能力,才能有灵敏的感觉和很高的鉴赏力。只有具有灵敏感觉的人才能欣赏艺术品。”从心理发展来看,儿童内心蕴藏着天然合谐的艺术灵敏感觉,只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其内心的感觉就会觉醒。引导儿童辨别细微差别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多欣赏高品质的艺术品,而绘本正是这样一种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艺术品,它可以刺激幼儿的思维,激发其创造性。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小老鼠、大老虎的情感及其变化的'过程,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2、通过猜测、倾听、想像、议论、表演等方式。加深对故事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3、认识到友谊必须建立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
4、培养孩子听故事的技巧和观察画面的能力。
5、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说话中,让孩子享受阅读的情趣。
6、以故事的形式把孩子们引领进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
7、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学会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1.玩偶:形象反差较大的一只形态可爱的小老鼠和一只大老虎。
2.道具:老虎外衣、虎头帽、灰尾巴、鼠帽。甜面圈、花儿、城堡立体图。
3.提示牌:西部牛仔的游戏、分甜面圈、采花、搭城堡。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
2、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学会续编故事。
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小老鼠和大老虎的玩偶。引发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猜测。
★教师出示玩偶形象反差较大的一只形态可爱的小老鼠和一只大老虎。
★伴随玩偶的出现,教师边有节奏地晃动着小老鼠,边模仿小老鼠轻声细语地讲述故事的第一自然段。
★引发幼儿讨论:小老鼠和大老虎之间会有点什么小问题呢?
2.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故事前半段。
★教师继续以小老鼠的身份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注意经常用眼神与幼儿交流,吸引幼儿认真地倾听故事。
3.教师设置悬念。鼓励幼儿大胆想像。
★当教师讲到“大老虎用他刚刚学会的空手道把我的城堡踢飞了”时停住,请幼儿猜猜小老鼠会怎么做,并鼓励幼儿配合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用跺脚、气愤的语气讲述故事中小老鼠的做法。
★教师请幼儿想想:小老鼠和大老虎分手后,各自的心情是怎样的?
4.幼儿继续欣赏故事至“可是。我们还是出现了一个问题……”
★教师继续运用语气、眼神变化,配合动作生动地讲述故事,特别要表现出小老鼠内心的感受和变化。
5.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味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小老鼠的心理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的?大老虎的心理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发生变化的?
★教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些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6.教师和幼儿共同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演绎故事。
★教师身披老虎外衣,头戴虎头帽或头饰,扮演老虎。另一位配合的教师带领部分幼儿身后夹一个灰尾巴,头戴鼠帽扮小老鼠。两名幼儿做提示者,负责适时出示提示牌。其余的幼儿做评论者。
★借助道具(甜面圈、花儿、城堡立体图)以及提示牌(西部牛仔的游戏、分甜面圈、采花、搭城堡),教师和幼儿共同表演故事。小老鼠的心理独白以及人物间的对话,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共同朗读。
★请评论者说说谁什么地方表现得好,什么地方可以进行改进等。
7.教师采用逐步退后的方法。引领幼儿逐渐地进入自主表演。
★教师可以逐步减少语言,改换角色:由演员到提示者,再到评论者、旁观者,让幼儿自主地表演。
8.续编故事
接下来他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这就要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编写他们之间的故事。想不想自己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活动延伸
开展“我和我的朋友”的谈话活动。请幼儿说说自己和朋友之间有趣的事情,相互交流与朋友交往的经验。可以开展续编故事的活动,根据故事的最后一句,引发幼儿想像故事的可能发展;教师鼓励幼儿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幼儿采用增加对话、描述细节等方法来丰富故事的情节。
活动建议
★教学变式:整个活动可以改成情景讲述活动。教师可以先请幼儿观看事先排练的《小老鼠和大老虎》的表演,再请幼儿就表演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幼儿讲述的情况,教师可以分段再次请幼儿观看,分段讲述内容,最后引导幼儿分析一下大老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点明主题。
★区角活动:在表演区继续提供相关的道具,让幼儿自由进行表演。在语言区投放幼儿用书,让幼儿看图书讲述故事。
★领域渗透:活动后可与社会领域相结合,开展大带小的活动,给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表演故事,带领他们共同游戏,帮助他们穿衣、整理衣服等,从而进一步理解“朋友”的含义:平等、互助。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一直尊重幼儿,让幼儿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每一个环节都会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抓住幼儿爱看动画片的心理,带他们完整欣赏故事,从而使得幼儿全身心投入。在活动的最后,我将故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通过倾听学到的本领得到再次的升华,自己创编故事。
通过这篇故事的学习,孩子们都懂得了朋友之间不可以以大欺小,做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朋友和自己之间的平等。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高、注意力集中、目标达成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