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教案大全(通用3篇)
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教案大全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和词语复述课文第二段。
3、感受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激发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和词语复述课文第二段。
三、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出示课题:"我能到中国去了。"指名读课题,体会说话人的心情。题目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他会为能到中国去而感到兴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弄明白其中的缘故。
2、听录者,了解课文大意。
(1)听录音,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课文中有哪些人物写了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以上思考题。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自然段编序。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认读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结合完成《作业本》第2题。)
结伴星星点点浸泡忽隐忽现饱览胜景
交头接耳出人意料端详发愁纵身
(2)说说《作业本》第1题中加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解释《作业本》第4题中加点词意思。
5、读通课文,检查评议。
6、作业:《作业本》第3,4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理解内容。
2、感受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的友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人,听写词语。
结伴星星点点浸泡忽隐忽现饱览胜景
交头接耳出人意料端详发愁纵身
2、讨论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可以怎样分段。
交流讨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段。(见"教材分析")
学习第一段。
(1)读,思考段意。
(2)说说段意。
网
(3)读读描写悉尼海滩风光的语句,理解"星星点点","忽隐忽现"。
4、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文,思考并划出有关词句: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群澳大利亚的孩子喜欢中国
(2)交流,讨论。
①"我们"在散步时,这群澳大利亚孩子有什么表现
理解"尾随","交头接耳"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孩子交头接耳在说些什么)
②当"我"问小男孩时,小男孩怎么说他和其他孩子有怎样的表现
理解"出入意料","好奇","端详"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③小男孩提出了什么请求"我"怎么满足他的要求他和其他孩子有哪些表现理解"急切","稳稳当当","自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3)说说段意。
5、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这一段。
(2)说说段意。
(3)小罗斯的名字为什么会留在"我"的记忆里你喜欢小罗斯和他的同伴门吗
6、作业:《作业本》第4,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提示复述第二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的友谊。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说说每段段意。
(2)自由朗读,注意划出的词句。
2、指导复述
(1)回忆单元"学习提示"中复述的要求和方法。
(2)到根据板书(或出示投影片),找到三个情节所在的章节。
(3)以第一个情节为例,读一读,想一想,哪些词句不能丢,哪些可以简略地说,哪些可省略。自己试着准备复述。
(4)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5)照样子准备复述情节2,3——指名,评议。
(6)同桌互相复述第二段,并相互评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好对话部分。
4、作业。
(1)《作业本》第6题。
(2)《作业本》第7题。课外阅读《心愿》。
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教案大全 篇2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教案大全 篇3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
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
1.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