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通用8篇)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1
前言
都说春天到了,春天的信息在广泛流传,小蝌蚪在小河里游啊游,一边寻找妈妈,一边听到了无数的议论,大家都在说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看着周围人开心的样子,小蝌蚪沮丧了,看不到妈妈的小蝌蚪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就在这个时候,金鱼阿姨过来了,带着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也找到了春天。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到春天到来时候的预言。
目的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及表现能力。
2、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团圆、搓条、压扁、捏揉等泥工技能。
准备
一次性盘子人手一只,橡皮泥若干:每张桌上放一只鱼缸(事先用布遮盖),内有蝌蚪、水草、玻璃弹子等:背景图一幅(上面画有一只大青蛙,事先用布遮盖):录音机及录有青蛙叫声的磁带。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迎春花张开了小嗽叭,小蚂蚁伸伸懒腰,小蜜蜂、小蝴蝶也跳起了舞,你们听,又有谁来了?(录音机传出青蛙的叫声,教师适时掀开背景图上的遮布。)
2、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是谁?它们来了吗?(幼儿回答后,教师掀开鱼缸上的遮布。)
二、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
1、小蝌蚪穿什么衣裳?
2、小蝌蚪长得什么模样?
3、它们游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三、幼儿操作
1、青蛙妈妈想请你们给它的小宝宝塑像。这样吧,我们用橡皮泥来试一试。
2、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请1~2名已做好蝌蚪的幼儿讲述造型的方法和过程。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想出了两种方法来做蝌蚪,正面我来介绍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顺序。
2.感受故事连环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的风格效果。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彩色笔人手一盒。
2.鸭、鱼、鹅、青蛙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师生共同看图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内容。
2.今天我们也来做一本故事连环画。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找出主要角色,理解画面内容。幼儿在幼儿用书画面中的池塘里,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交流作品,师生进行阅读和评价。
活动建议:
在美术区域中,提供白纸和笔,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因受季节更替的影响产生的变化。
2、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3、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集体观念。
活动准备:
提前为幼儿准备水、少量零食、湿巾纸、垃圾袋。
活动流程:
一、出发前准备
1、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保持环境卫生
2、帮助幼儿脱去衣物
3、小便,拿好自己的一份食物
二、幼儿游园
1、整队出发,老师分别顾幼儿。(路途中老师随机为幼儿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2、组织幼儿游览公园春景,老师根据环境为幼儿讲解春天的知识。
3、幼儿分享食物
4、组织幼儿游戏
活动内容:
(1)幼儿表演,背颂唐诗、儿歌
(2)歌曲:春天在哪里、春雨、郊游去……
三、整队,组织幼儿回园活动结束。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4
教学目的:
1、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取得关于蝌蚪的趣事,能够大方的讲述出来。
2、讲述关于蝌蚪的趣事。
教学准备:
电脑、放大镜、记录本、小蝌蚪。
教学设计: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极大地好奇心,他们不停地看、听、摸。尤其对周围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春天来了,小蝌蚪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可是小蝌蚪长什么样呢,是如何变成小青蛙的呢?它们游来游去做什么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小蝌蚪》,让幼儿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加深对小蝌蚪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中,老师重视幼儿的学习能力,让幼儿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再来解决问题。同时,我们用引导、鼓励、指导等方式让幼儿思维活跃,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一些新朋友?是谁呀?小朋友们认识它们吗?它们长什么样呢?
小蝌蚪是黑色的,长着大大的脑袋,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小朋友们想认真的看小蝌蚪吗?
老师给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和记录本,幼儿观察小蝌蚪,然后把蝌蚪的样子画下来。
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交流观察结果,并讲述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提出问题,知道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1、小朋友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什么?
有的变成青蛙,有的则变成癞蛤蟆。
2、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呢?
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看完之后,请幼儿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老师重点提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如何变的?尾巴又有怎样变化?
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小蝌蚪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集体制作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图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
观看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学习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续编故事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5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实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
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
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
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
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
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
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动手操作,再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
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五、延伸活动: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6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小蝌蚪的基础上,学习用记号笔绘画椭圆形的小蝌蚪,用波浪线绘画尾巴。
2.尝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小蝌蚪,布局合理。
3.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活动准备】
实物小蝌蚪、幼儿人手一份绘画材料、记号笔、白纸。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春天到了,看看在小池塘里游来了谁?
2.观察感知,探究画法。
(1)局部观察: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它由几部分组成?
小结:小蝌蚪有一个黑黑的、椭圆形的脑袋,还有一条细细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
(2)整体观察:你想按什么顺序画小蝌蚪?它们可以怎样快乐的游戏?
小结:先画一个椭圆形的脑袋,用记号笔涂黑,再用波浪线画一条弯弯曲曲的尾巴。 儿歌:小蝌蚪,真快乐。左游游、右游游、上游游、下游游,自由自在真快活。
3.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并提要求。
(1)鼓励幼儿画出不同方向游的小蝌蚪。
(2)尽量画大,可添画背景丰富画面。
(3)纠正幼儿握笔姿势,养成好习惯。
4.分享交流,进一步感受绘画的快乐。
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的小蝌蚪?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哪里?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7
活动目标:
1.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
2.积极投入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鱼网一个。
活动过程:
1.在《郊游》乐曲的伴奏下进教室。
2.感受歌曲《小蝌蚪》的乐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做动作。
3.倾听教师范唱。
4.根据歌词内容,师、生共同创编动作。
5.在歌曲的旋律下,尝试配唱歌曲,学唱歌曲。
6.边唱歌,边玩游戏。
“小蝌蚪边唱歌边在水里游,玩的很开心,调皮的孩子拿鱼网来捉小蝌蚪,灵活的小蝌蚪快快的游回家去了。”
完整游戏,幼儿边唱歌边按歌词内容和歌曲节拍做动作,歌曲结束,鱼网出现,小蝌蚪逃回家去。
活动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自主地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唱一唱歌曲《小蝌蚪》。
幼儿园教案设计科学活动:观察小蝌蚪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幼儿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有保护青蛙的意识,知道青蛙是我们的朋友。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铅笔人手一支。
2.青蛙生长图片一套。
3.玻璃缸里养了许多小蝌蚪。
活动过程:
1.音乐活动:小蝌蚪。
教师:这是什么?小蝌蚪在水里干什么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随着音乐边唱歌边表演〈小蝌蚪〉,引出主题。
2.通过提问的方式,初步了解青蛙的饿特点。
3.出示青蛙图片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
4.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组织幼儿讨论,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5.操作活动:启发幼儿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活动建议:
在班级自然角里饲养小蝌蚪,供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边青蛙的演变过程。培养幼儿对观察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