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通用14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1
13、第一次抱母亲 主备教师 王爱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3.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4、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段,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1、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2、理解"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等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课时重难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还记得母亲抱你时的情形吗?(交流) 那么,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交流) 2、出示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朗读情况,教学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感悟母亲的伟大。 1、师: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的哪一个句子写出了我第一次用心地抱母亲的情景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划下相关的语句 交流:(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的语段) a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摇动。” 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圈出“我”的动作。 师:你们看,通过我们的思考,我们发现,课题虽然叫“第一次抱母亲”,而实际上,“我”却用了两种不同的姿势! 你们能把其中的不同姿势读出来吗? (学生再读两段文字,课件显示出语段中的动词) 这一抱抱出了怎样的感受?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瘦”“摔”“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段,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课时重点: 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课时难点: 理解"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等词句文字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谁愿意把课题再读给大家听听?(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第一次”) 师:这是一个关键词,说明作者文中记下的这“一抱”是很特别的,是头一回啊!(课件出示,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过渡: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情景。 二、感悟“抱”中之情,走进“我”的心灵 (一)关注“第一处”,感受“我”的心情 引导: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思考:“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 过渡:我为什么“很难过”?生读第二小节。 (二)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 师:母亲这么轻,我完全“没想到”。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怎么样的啊? 思考:“我”为什么会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1.交流: a“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山路好走吗?可是母亲,却总是——生读 “我”和妹妹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母亲还是年复一年,总是—— 母亲“肩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走过这弯弯曲曲的山路,都是为了什么啊? 我和妹妹,就是在妈妈的拉扯下,走过崎岖的山路,也走过坎坷的人生之路,一天天长大了啊!(齐读) 在小时候的我的眼里,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啊? 母亲如此坚强,如此能吃苦耐劳,在我的眼里,她是高大的,她是力大无穷的。 b“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啊?是因为她的力气大一些吗?(指名读句子)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母亲肩上的挑的担子有多重啊?而母亲呢?(一读句子) 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只有那100多斤的东西吗?(二读句子) 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她那80多斤的身体,竟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三读句子) 母亲真是——(你来赞扬母亲) 连护士也动情地对母亲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面对赞扬,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 d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交流:母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e其实,母亲的艰辛,又岂是这简简单单的两个词能概括的!(用上你的第二只眼睛) 引导想象:在狂风暴雨中,母亲…… 在烈日炙烤下,母亲…… 在寒冬腊月里,母亲…… (学生写话,交流) 2.再次强调,理解“难过” 师:是啊!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都用那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让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答)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的感受怎样?(难过,愧疚) 交流: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啊? (再次轻声齐读句子) 3.挖掘文本内涵,联系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也许我们的母亲不必背着我们翻山越岭,不用肩挑重担,但在的你记忆里,还存有这些画面吗?(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平凡的母爱) a,给孩子喂饭b,送孩子上学c,给女儿扎头发d,安慰孩子e,看孩子学走路…… 师配合画面叙述:…… 师小结:看了这一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母亲为你,为你们家所付出的辛劳? 这一幅幅平凡得近乎被我们忽略的画面,不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吗? (课件出示:平凡里蕴爱) (三)定格动人画面,体味其中深情 1.师:文中的“我”,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坚忍,更感到母亲这一辈子生活的艰辛! 引读:于是,他突发奇想:――(生跟读,指导朗读) 其实,此时的“我”是想用这一抱,来?(以“抱”母亲来“报”母亲) 2.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 师配乐朗诵“我坐在……”课件出示,配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互相依偎的母子吧!(生读,配乐) 3.再引读最后一句“……我突然看见,有两行泪水……”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水啊? 4.这样的画面,不论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此刻,无声胜有声。而在这安详的寂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无声中有情) 三、小结升华 1.“第一次”对比“无数次” 从小到大,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而儿子长这么大,却是—— 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实在是—— 一个孩子,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啊!老师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抱母亲时,内心怎能不——,不——呢!最后齐读课题。 2. 延伸:课文学到这里,不知,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你的妈妈说什么? 孩子们,现在的你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抱自己的妈妈;但老师希望,《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能永远留在你的心里,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当我们的亲人老去时,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别忘了伸出你拥抱的双手,就像小时候,他们抱你那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一些关于母亲的文章,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满怀深情地朗读给母亲听一听。 3、用心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笑一笑。 4、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13、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 儿子——————————————母亲 (难过、愧疚……) 无数次 (欣慰、幸福……)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 “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 山 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工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 “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四、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文字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第一部分感受母亲身子的轻。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妈妈的帐单》这个故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主题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是怎么抱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2.带着问题,自学生字,初读课文。
过渡: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这些问题的答案全在书里。
提出自学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里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学生自学)
3.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
① 指名读课文生字,后领读。
② 初步理解"翻山越岭"、"愧疚"的意思。
③ 指名5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5个自然段。师生点评,同时思考课文的主要意思。
④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写了"我"去医院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真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我"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抱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学)
交流。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小节课文。
今天,通过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先思考思考。
四、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别找出文中"我"、"母亲"、"护士"所说的话,放在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悟一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表达爱。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音乐《妈妈的吻》)有一个人,无论她走到哪里都放不下你,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也读过许多直接赞美母亲的文章,而课文的作者写的却是--(读题)他想表达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让我们回忆一下,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交流)
2.(课件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当我抱起母亲,才发现,引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而我原以为母亲是很重的。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请你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学生自读,找答案)
3.(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中……重的担子。")学习这段话。
⑴轻声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初步交流)教师给"重担"标记。
⑵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后。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我们用一只眼睛看"重担"的字面,那就是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
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重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提示:母亲在生活中还会遇到什么?)
⑶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义。(课件出示:三句诗)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悉心地照料。"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⑷(课件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所以,挑着无数重担的母亲,引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一句话你读明白了马?我的心里什么难过呢?(指名交流,指导朗读)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⑸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母亲走过多少艰辛和坎坷,付出多少青春和年华!当我们这样理解了母亲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得更好。
4.(课件出示:母亲笑了笑说……这样过来的?")面对母亲,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更感到愧疚。而母亲呢?轻声朗读出示的句子,思考:从母亲的表情和语言中,你读懂了什么?(交流:母亲把辛劳看得很平常。为家庭,为子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你能试着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这句话)
5.天下的母亲都有一颗博大而包容的心。每一个母亲都是如此,你想到了你的妈妈了吗?她在平时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你能举一个事例吗?(指名交流)
6.母爱是伟大的,具有无穷的感染力,文中的护士也被感动了,你从她的哪个动作可以看出?(指名读句子,说一说理解)
7.你们都读懂了自己的母亲,读懂了天下所有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感悟,用一颗虔诚的心一起读这一段。
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 "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自由轻声地读五、六两个自然段。
⑴哪些语句感动了你,读给大家听听。
⑵(课件出示: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段文字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⑶我的眼角有些泪意,母亲的眼角也流下了两行泪水,母亲为什么而流泪呢?(师生交流:流泪并非只为哀痛,更多的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苦涩而又甜蜜的泪水……)
⑷回想我们的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板书:无数次抱过我),"我"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对比一下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师生交流: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母亲对我们却无私的奉献着。……)
⑸母亲的爱像深深的海洋,我们就是那清浅的小溪,永远流淌在母亲的怀抱里。让我们把心交给课文,再来读最后一段。(配乐)
三、总结延伸。
1.我突然想到一句诗,孟郊的《游子吟》还记得吗?知道是哪一句吗?(课件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是啊,父母之恩无以回报,让我们用感恩的心记住这句话,齐读。现在请拿出笔,用心用情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并且铭刻在你的心里。(教师板书)
3.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我的心声献给我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课件出示 )你愿意也读一读吗?
最爱是你(献给我的母亲)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
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人,叫母亲;
这种爱,叫母爱。
4. 也许,我们平时都疏忽了对母亲的问候和关心。现在,就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心意卡上,相信这一定是妈妈最喜欢的礼物。(学生动手书写)
四、课外作业:
1.把心意卡轻轻放在妈妈的床头。
2.收集、阅读关于母爱亲情的文章,做好摘记。
板书:
无数次抱过我
13、第一次抱母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关于表达母爱亲情的文章来赞美母亲。
教学步骤:
一、回顾课文的内容,认识母亲的伟大。
二、分小组朗读交流自己积累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推选部分学生上台朗诵文章,全班交流感受。
四、师生总结。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4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
生:(或摇头,或不作声)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我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我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谁会听。(请一学生)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她听到我姓于啦。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这个字好不好认?
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
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我猜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很好。正确、流畅。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5
第一次抱母亲
藏书实验小学 钮承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唐朝大诗人孟郊写的那首《游子吟》吗?师生齐背。
2、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子女用一生也报答不尽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生齐读课题。)
二、 品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去感受那浓浓的母子情。
2、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他感到母亲怎样? (很轻)
交流,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指名读)
3、母亲竟然这么“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一节。交流句子,出示,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再次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4、母亲“竟然”这么轻,“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想到)
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几十年来我没有发现母亲这么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节,圈画出有关的句子。
5、交流,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中的担子,……没想到……那么重的担子。
6、师引导:在我记忆中,母亲是怎样的?(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很辛苦)特别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抓住“总是、拉着、背着、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体会)
7、小结并指导想象:是啊,母亲这么做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年复一年。无论刮风下雨,也无论严寒酷暑,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我,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直到我们长大。
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母亲……
冬天,寒 风呼啸,大雪纷飞,母亲……
下雨天,山路泥泞…
母亲是多么艰辛啊!指名读,齐读。
8、在我幼小的心里,当我看到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时,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现在我才知道(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9、小时侯,母亲这样做,让我们觉得她力大无穷,长大以后呢?指名说,出示句子“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从“逢有重担、总是”中你体会到什么?(母亲很疼我们,舍不得让我们挑)练习读。
10、从小到大,母亲都让我们觉得(引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1、师:“母亲用80多斤重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母亲的肩上究竟承受着怎样的担子?(学生说)仅仅是肩上100多斤的东西吗?(做家务、照顾孩子、挣钱、干农活)
12、师:是啊,母亲,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肩上不仅仅承担着100多斤重的东西,她还挑起了照顾儿女的重担,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她的身体是这么地轻,而她肩上的担子却又是那样地重。下面让我们拿起课本,再一次去感受母亲的艰辛和对我们的疼爱。
13、现在,我想起了母亲为我们付出的艰辛,为我们付出的爱,而我们作为子女,却从未想过(引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板书:难过
除了难过,我心里还感到怎样?板书:愧疚
我还想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自读3-5节。
14、交流:我还想为母亲做些什么?(我想抱一抱母亲)
15、我抱着母亲,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啊!请同学们拿起书,听老师来读读这一节。
师配乐读。看到这动人的场景,你心里感到怎样?
请同学们自己再用心地读一读,去感受那浓浓的母子情。
指名读,读了以后,你有什么体会?
母亲在我的怀里流泪了,你体会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感动的、幸福的泪水)为什么说这是“感动的、幸福的泪水”?
此时此刻,我抱着弱小的母亲,抱着几十年来一直承受着重担的弱小的母亲,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师小结:这就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报答之心、感激之情。母亲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我们抚养长大。如今,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地报答自己的母亲。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好这一节。(再读节5)
师:我是第一次抱母亲,想报答母亲。而小时侯,母亲抱了我无数次,母亲的恩情是我用一生也报答不了的。正如孟郊说的那样,(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吟诵。)
三、 拓展迁移。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我们的母亲同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写,交流)(音乐《母亲》)
2、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应该感激、最应该牢记的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永远都不能忘了给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的母亲。(播放歌曲《母亲》,欣赏一组图片)
四、 布置作业。
回到家,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抱一抱自己的母亲,也可以为母亲做一件事,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诗歌、短文或歌曲,练习朗诵或歌唱,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不应只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故事的朗读,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感受母亲胸怀的无畏与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们的情感又是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努力将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升华,最终外化为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悟,感受“我”难过、愧疚的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愧疚”、“翻山越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她都会牵挂着我们,这个人就是——母亲。
(板书:母亲)
指名读。
是啊!每每看到“母亲”这个词,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温暖。再读。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曾为我们付出了许多的辛劳。母亲最让你感觉温暖的是什么?(怀抱)
是啊!母亲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从小到大,母亲曾无数次抱过我们,那我们有没有抱过母亲呢?说说你抱母亲时的感受。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文中的“我”第一次抱母亲时有什么感受。
(板书:第一次抱母亲)
读题。
质疑:你有哪些问题想探究?
整理问题:
1.“我”为什么要抱母亲?
2.“我”是怎么抱母亲的?
3.第一次抱母亲“我”有什么感受?
二、指导初读课文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 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词语的意思。
③ 思考上面的三个问题,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带有生字的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c.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① 指名读。结合纠正读音。
② 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结合理解词义:翻山越岭、愧疚
③ 齐读句子。
3.学写生字。
出示:脖 摔 翻 越 瘦
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还有什么困难。
重点指导:摔 瘦
学生描红。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结合正音。
5.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多处对话,分别是“我”、护士和母亲的对话。前后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部分。
6.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看看文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心地读一读。
指名读。说说感动的理由。
7.前面咱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想明白了吗?这节课咱们先不急着回答,留到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8.课文读了这么多遍,相信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请你用几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布置作业
练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母亲的辛劳以及“我”难过、愧疚的心理。
3.通过“我”抱母亲的场景,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揭题导入
读题:第一次抱母亲
体会一下这个“抱”,再读题。
二、精读悟情
1.师述: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
2.投影出示: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抓住“赶紧”指导学生朗读。
3.我是怎么抱母亲的?抱了母亲我的心情如何?快速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
汇报交流:
投影出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齐读。
我是怎么抱母亲的?(使劲一抱)感觉怎样?(母亲轻轻的)
抱着轻轻的母亲,我的心情怎样?(难过、愧疚)
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① 读一读第一句话,你体会出什么?抓住“竟然”引导学生体会没想到,出乎意料。从前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我没想到母亲这么轻?
② 指导用“竟然”说一句话。要求仿照例句说完整:妈妈一向都很温和,今天竟然为了一件小事打了我。
③男女生分别读这两句话。
4.母亲轻轻的,我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和愧疚?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找到相关的语句,把它划下来,想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汇报交流:
第一处: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 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的身体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太不关心母亲了。我的心里很难过。
联系学生的实际了解89斤是多重。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瘦弱的、骨瘦如柴的……
第二处:想到母亲操劳一生,如今却病得那么重,我的心里很难过。
第三处:在我记忆中……承受这么重的担子。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而难过。
重点朗读感悟第三处。
① 出示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插图。
观察插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② 投影出示: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③ 指名读这段话。
④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等词语来体会。
母亲翻越的仅仅是那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有什么?
是啊!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为了生活还会面临种种的困难,走过许多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
母亲挑的仅仅是肩上那100百多斤的担子吗?她的重担里还有什么?
⑤ 是啊!母亲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仅是100多斤的担子,她挑的实际上是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长大的重担,是整个家庭的重担,是生活的重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母亲的不容易,肩负的担子重。指名读:在我记忆中……
⑥ 说起这样一位母亲,老师的心里也充满了敬意,充满了感动。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配乐范读:在我记忆中……
⑦ 观察比较两幅插图:当年的母亲和现在的母亲有了怎样的变化?(用几个词语来形容)
这样年复一年,我们慢慢长大,生活的重担使母亲由当年那个娇小俊俏的少妇变成了今天这个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瘦小病弱的老人。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回忆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在我记忆中……
⑧ 想起这样一位母亲,“我”的心中充满了——难过、愧疚、自责。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怀着难过、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再读这段文字:在我记忆中……
⑨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伟大的、了不起的……)
过渡:可是母亲却说……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我”难过、愧疚的心情。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和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 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二、理解“重担”,体会我的“难过”“愧疚”
1.抱母亲,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变得很不平静,抱起了母亲,“我”是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圈出描写我心情的两个词语。
2.交流。
板书:难过 愧疚 理解“愧疚”。
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读。“竟然”是什么意思?(我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板书:没想到
3.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有三处地方写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把句子找出来。(指名说)
(1)出示:(三段“没想到”)指名读。
(2)我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我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
(3)母亲承受的是怎样的重担呢?课文第二小节有一段话进行了描写,读第二小节,找出句子。
4.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指名读,在这段话中重担是指什么?(指名说,背上、手里、肩上的货物)
(2)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母亲的重担仅仅指肩上的货物吗?细细品读这段文字,会读书的人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里面包含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的重担还指什么?
学生交流,再出示填空:
春天,青黄不接,家里的粮食没有了,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
夏天,酷暑难挨,蚊虫肆虐,母亲就在床边……
秋天,为了抢收丰收的果实,母亲在地里……
冬天,寒风凛冽,我和妹妹不住地颤抖,母亲……(师点评)
师: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整个家!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一个个困难
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
5.现在你能说说我为什么难过、愧疚了吗?
a.“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的体重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所以,“我”的心里很难过。
b.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
c.想到母亲几十年以这样瘦弱的身躯承受那样的重担,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却病成这样,“我”的心里很难过。
6.把你的体会融入到这些文字中,读出我的难过、愧疚。
7.(换成第二人称读)把你想到的告诉母亲吧,“在我的记忆中,您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你总是叫我们放下,让你来挑。我一直以为你力大无穷,没想到你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指名读。师点评。
三. 感悟亲情(指导读好第5小节)
1.接上文,……我难过,我愧疚,当护士夸母亲的时候,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所付出的一切的呢?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读好母亲的话,为什么这样读?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付出毫不在意,你让我感受到一位无私的母亲,你的语气让人觉得母亲认为自己的付出不值一提。。。。。。)
2.母亲是谦虚的,是无私的,母爱是深情的,厚重的,想到这些,文中的我更难过,更惭愧,于是,我突发奇想,我也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温馨、最感人的最后一小节。
指名读1个。
3.配乐读。出示: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就这样,我抱着母亲,就像小时候她无数次抱我一样。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
想读吗?(自由读)指名读2---3个。
(出示图)看着躺在怀里的母亲,我又会想到……想到……
4.出示:在我的记忆中,你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我的记忆中, 一直以为你力大无穷,没想到你是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了那么重的担子。如今望着你瘦小的脸,难过 愧疚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就让我轻轻地抱着你,轻轻地摇你入睡。”
5、齐读5。
6、无数次抱着孩子的母亲第一次被儿子抱着,我没想到竟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同学们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7小时候母亲曾无数次这样抱着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静静地写一写)
8、交流
三.拓展延伸
1、是啊,我第一次抱母亲,竟会让母亲如此激动,母亲的心这样容易得到抚慰,母亲对子女的要求竟是如此的简单!无私无悔、厚重绵延的母爱——给予的多,要求的少;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和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在宽广博大的人生海洋中,母亲的爱就像一座小岛,是避开汹涌波涛的平安宁静之地。 ——莱斯
2、再多的诗篇都无法歌颂这厚重、博大的母爱,让我们把语言化作行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回报母亲吧!前段时间同学们响应学校的号召,也为母亲做过许多事情,请你也来说一说吧。
3、交流
4、是啊,同学们,就应该这样,用我们的爱心、孝心让这么多的“没想到”变成“想到”,让“第一次”变成“无数次”!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8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2、通过分角色感情朗读,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广博,进一步激发同学对母亲的敬重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学习, 探究文中人物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板书:母爱 爱母)
过渡:下面就让俺们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母爱 爱母之情。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导读本自然段。提问:护士为什么要责怪俺?
2、指读护士、“俺”、母亲之间的对话,读完后谈谈自身的`想法。
3、你知道你爸爸、妈妈有多重吗?文中的“俺”知道吗?这是不是说明他不关心他的母亲?你是从哪看出的?
引导找出:“轮流”“赶紧”“左手……右手……”
4、齐读本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本局部,边读边动笔找出表示“母爱”的词句和俺“爱母”的词句,反复诵读,在有关词句旁边写上自身的感受。
2、汇报交流:
母爱:在俺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俺,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俺们长大。俺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俺们放下,让她来挑,俺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接受那么重的担子。
“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爱母:母亲竟然这么轻,俺心里很难过。
俺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先指名读一读,谈谈自身的感受。
再指名读,要求读出自身的感悟,并说说自身为什么这样读。
3、指导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对话。
4、引导联系“竟然”“愧疚”等词语,说说“俺”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5、集体朗读后质疑问难。
四、安排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三自然段。把自身的感动和大家交流共享。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9
一、课前准备:
1、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3、出示歌德的话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用心去思考,不仅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适时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二、导入教学
1、同学们,歌颂母爱一直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歌颂母爱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2、板题。
3、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浏览课文后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难过、愧疚)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
四、朗读感悟1——3节
活动一:
1、自由读。文中有三处“没想到”,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轻声读一读,配上相应的动作,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出示: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1)自由读,并为第一段文字配上相应的动作。
2)从这两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难过)
3)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两段话。( 指名读、小组读)
出示:
B、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力大无穷、母亲身子很轻、母亲挑的担子很重)
活动二
过渡:文中的我为什么会觉得母亲力大无穷呢?
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1)默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母亲力大无穷的呢?
是呀!小时候,80多斤的母亲,肩上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背着女儿,拉着儿子翻山越岭,所以儿子觉得母亲——力大无穷。长大后,逢有重担时,母亲总不让我们挑,所以作者觉得母亲——力大无穷。这样的艰辛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 ),经历了无数个酷暑,所以作者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2)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那100多斤的担子和背上的妹妹吗?那母亲的担子里还装着什么?
孩子们,母亲的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母亲所挑的岂止是100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家庭的大半个天呀!
3) 80多斤的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呢?(伟大的母爱)
4)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走过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给我们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5)这就是母亲,为了子女,为了家庭,为了生活,走过了多少艰辛的道路,却毫无怨言。然而,不懂事的我们对母亲关心的太少,了解的太少,所以作者愧疚、难过,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会读的更入情入境!
3、多么伟大的母亲!难怪护士动情的说:————
活动三
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A、 给这句话换个说法。
B、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母亲为你和你的家人都做了些什么?
是呀,母亲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当灾难来临时,是母亲为我们支撑着生命之门!在20__年的5.12大地震中,有这样两幅画面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间。(播放画面)这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母爱无边啊!
6、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分角色读一读2、3两节吧!
五、学习4、5两节
过渡:面对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的母亲,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看,如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般,(边说边板书:无数次)我抱着母亲入睡—
活动四
1、自由读课文、看看插图,联系前文,想想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2、交流思考题
(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
3、让我们再次地在朗读中品味这幅母子亲情的感人画面吧!配乐《懂你》
4、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现在你们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可以写下来(可以对文中的母亲(设计颁奖词)或作者说,也可以对自己或自己的母亲说)
2、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母爱无边,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10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 “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 山 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篇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工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心得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 “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四、小结
执教者:南湖第一小学 周爱芳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11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是禅学家,散淡、平易、简洁、随和、诙谐、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里,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平易之处最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贫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融融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方,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于老师的白发。一直以为白发对于长者是无以言表的生命的灿烂,是华丽的。于是,我相信这位老人的平易与朴素之中一定蕴藏着某种典丽与华美。终于,我在于老师的课堂,发现了这种近乎铺张与奢侈的东西——那就是读!
一、读进去,山就是山
于老师常说:“语文就是语文,不需要加许多定语。我追求的是一个实字。”具体到一节课上,他首先关心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他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当作人人要做到“保底工程”。所以,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样人文色彩极浓的课文时,他也能沉下心来,从一个字开始,教学生扎扎实实读书。
师:生字认识了吗?我写一个你读一个。(师转身写)你先不要读,我写完你读。(教师板书:“越”)越可以和哪些字组成词语?
生:翻山越岭……
师:翻山越岭,(教师将词语在黑板上补充完整)一起读。
生(齐读)翻山越岭
师:把每个字读实,声音不要发漂,不要轻浮,要实在。
生:(轻轻读)翻山越岭
师:“越”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越过
师:等于没说
生:穿过 走过
师:在《新华字典》里这个字有七种解释,这里是“跨”,取这个意向。
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山就是山,在语文课堂上,任何表面的热热闹闹都替代不了事物还原原本的过程,惟有读可以在学生的头脑里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
二、读出来,山不是山
师:德国一个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如果用两只眼睛读书,读“重担”你决不会只看到一百多斤重担。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
师:现在你对重担是怎样理解的?
生:赡养老人
生:抚养子女
生: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是家庭的顶梁柱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记住了,用两只眼睛读书。
生:是一个个生活的困难。
书读到这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山已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它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我豁然开朗: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重担”与“翻山越岭”——一个前后关联的照应,一次过去之后的回首,将平易处的奇崛,朴素里的华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不得不叹服:大师就是大师!大师总能从看似平淡的课文里钻出“味”来,而把引导学生品味的落脚点永远落实在读上面。“重担”的分量是学生读出来的;“翻山越岭”的艰辛是学生读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内涵与精髓是学生读出来的。
三、读开去,山还是山
师:谁来读最后两段?
生:读最后两段(教师板书“无数次”)
师:(生读完毕)读得真好!看黑板上(”第一次抱母亲”和“无数次”)现在黑板上只剩下课题和我刚才写的三个字。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被母亲无数次的抱过,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而我们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感动的流下了泪水。当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不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吗?
生:妈妈,我以后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你。
生:妈妈,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不算很伟大。但我认为你是最棒的,我会为了你,为了祖国妈妈增砖添瓦。
师:(指着一名女生)我看到她流泪了。
生:(站起来,泣不成声)妈妈,你抚养我长大,含辛茹苦,妈妈,你辛苦了。我想对自己说,以后不要太任性,不要对妈妈发脾气了。
师:(激动地)知道我最想说什么?
生:(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把这句名言,这句至理名言写在课本上,刻在心里。在备课的时候,我在书上还写了一段话,读给你们听听: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呢?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我的周围还有很多别人的母亲,我要像爱我的母亲一样爱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心我的孩子一样爱我的学生。
“无数次”与“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是于老师的“金手指”点到的又一真金。凭借这种蒙太奇的作用,使学生产生“蓦然回首”的顿悟,产生与老师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仔细听,山还是山,只是那山,看在眼里,已经有了另一种内涵。
“好好学语文,语文太好了!好好读书,书越读越有味道!”课在于老师深深的感触和殷殷的期望中结束,在场的一千多人沉浸在他一步一步带着我们走进的读书境界里,像流连于一处美伦美奂的风景,久久不愿意离去……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12
一、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首动听的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老师也不由得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的恩情我们怎能报答得尽呢。今天,我们将要来共同学习一篇文章,看老师板书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生字词并不多,它们都集中在这几句话中。
大屏幕出示:(3句话)
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3、谁读第一句(指名读)“摔”是翘舌音,也是三拼音节的读音呢,再读一遍。全班齐读,再读一遍。
谁还想读这一句,女生读。
第二句想读吗?(指名读)这一句中有个多音字的两个读音同时出现了,全班一起读一遍。
能不能用“山岭”说几个词呢?
同学们,你读了“翻山越岭”眼前出现了什么?把这种艰难读出来?能把它带到句子中把句子读好吗?男生读一遍。
第三句比较简短,你能读好吗?“愧疚”是什么意思?(给它们各自组词)文中的“愧疚”可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呢,相信同学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会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疲”是什么偏旁,由这个偏旁你猜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4、同学们含有生字的句子都读得很准确,其实这篇课文中的对话较多,要想读好还得下功夫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部分。
5、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请大家捧起书来,看看书中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请你用心得读一读。
6、愿意把稳重最打动你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
7、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相信打击对这个故事已经比较了解了,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写字
1、大屏幕出示生字,齐读一遍。
2、请同学们先自己好好观察观察这几个字的字形和各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看怎样把它们写得正确、规范、漂亮。
3、老师友情提醒这两个字:课件展示“疲”和“摔”的笔顺。
4、各描一个,写一个。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13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感悟字里行间浓浓的母子亲情。
2、通过学习范文,让同学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教学重点:
同学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自由轻声地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2、哪些语句最能反映母子间的`亲情?怎么读?读给大家欣赏。
3、在音乐声中轻读第五、六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
4、联系上文描写“俺”的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
二、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通过说说“俺”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探究“俺”的心情。
说说护士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三、读写拓展
1、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2、同学练写,教师巡视。写好后同桌交流。
3、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身声情并茂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
1、既然作品中的“俺”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2、安排同学为母亲做一件事。
五、歌曲欣赏《想起老妈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 篇14
一、交流导入:
在四年三班这个小家庭里,我作为家长,有严厉也有关爱,我和你们一样享受着课上的自由交流,课下的平等对话,老师真的为拥有你们而幸福,我爱你们,你们呢?爱我就请抱抱我。是的,爱是需要表达的,爱也是可以传递的。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就更美好!
二、课题引申 品读“抱”字
1.请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2.指名读课题,展现不同的读,突出“第一次”,“抱”,“母亲”等词语。在读中交流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突出不同词语的读,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中年男人,在母亲生病时,第一次像抱婴儿一样抱了母亲。[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形式的不同但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整体读文 “抱”之不同
作者始终抱着母亲,开始的抱与后来的抱有什么不同?
板书:开始是情急地抱
后来是深情地抱
四、精读课文 感受母爱
同是抱母亲,由最初的情急地抱,到后来发自内心地抱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默读课文,难过、愧疚的原因?[屏幕出示词语:两个表达内心情感的词语,难过—伤心;愧疚—自责。]
2.划出难过、愧疚原因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3.交流中品读词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翻山越岭----艰辛
日复一日----艰辛
力大无穷----80多斤 [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
4.感受角色,角色朗读
“我”:难过、愧疚,对母亲的心疼。
母亲:虚弱、朴实,中国妈妈典范,为儿女置自己于度外。[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护士:责备—动情—对母亲的敬佩、敬重。[我这样难过、愧疚,文中的护士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五、研读课文 感恩母爱
作者的愧疚、心疼,让儿子有了深情抱母亲的想法。文中用了一个词写他想抱母亲时的想法——突发奇想。[突然产生奇特的想法。]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呢?
作者动情地一抱是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回报,是对母亲的感恩,对已人到中年的作者,这第一次的“抱”让他有无限的愧疚。而且这“第一次”的抱与文中的哪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板书:无数次] 是啊,对妈妈含辛茹苦的培养,儿子这一“抱”有多少的心疼,多少的愧疚!作者用这一抱表达了对母亲感恩,对母亲的的爱!
母亲此时怎样呢?体会母亲的泪水,省略号的作用。
这是怎样的泪水?[母亲流下了欣慰,高兴,感动,满足的泪水。]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情感的表达和复杂的情感。]
作者也用省略号告诉了读者:爱!是永恒的,爱是留有余味的,爱也能弥漫人间。
师生配乐共同读文:课文一、四、五段
六、拓展延伸 焕发真情
1.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为了子女,付出了许多,却不求回报,在你们的桌堂里,有一封父母写给你们的信,让我们拿出来读一读。[配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信你们更加能感受、理解妈妈的爱。
此时想对来到现场或没来到现场你的妈妈,说点什么?
2.文中的母亲含辛茹苦,让作者心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凝聚着妈妈的爱,看一个孩子的感受,他又是如何回报妈妈的爱呢?[读学生课前搜集的母爱短文]
3.母亲的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能不能感受得到,作者用中年的一“抱”回报母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用笔写下来。并在生活中将爱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