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集合(精选5篇)
初中美术教案集合 篇1
第一周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
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
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
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
(三)、敦煌的历史
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
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
请同学们观看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为例讲述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石窟艺术产生的背景之相关知识,建立历史大坐标,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知识点相关联,更好地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板书:敦煌的历史及“莫高窟”名称的来历(视频)《丝绸之路的兴盛引发莫高窟的开凿运动》
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常识讲解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关系。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五、佛教艺术(选择敦煌艺术中比较有鲜明时代特点,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是学生易于比较易于接受。)
1、板书:莫高窟彩塑艺术优秀作品赏析(PPT)
2、板书:莫高窟壁画艺术优秀作品赏析
3、《引路菩萨图》这幅图现藏地为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什么我们
的国宝却在别国的博物馆里?
(承上启下,引出莫高窟国宝流失的话题。)
六、百年耻辱藏经洞
板书:莫高窟的藏经洞的来历:
请学生讲述藏经洞的发现过程与被盗经过。
播放视频《莫高窟的艺术衰落与文物的流失》(教师补充)PPT敦煌文物流失时间及偷盗者名单
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国外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七、探究学习
1、四大洞窟简介:(PPT图示)
(了解中国石窟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石窟不仅增加了对石窟艺术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比观察研究我国各地石窟艺术的不同艺术特色)。
2、知识拓展建议:请同学们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对比研究我国四大石窟艺术。试着做一份研究报告。在下节课上给全班同学做一个个人研究汇报
初中美术教案集合 篇2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版画是通过制版与印刷的手段来完成的,并且是有复数性的间接性绘画。
(2)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制作出简单的单色凸版画作品。
应知:
①版画的间接性与工艺性,什么是版画。
②版与画的反正向,结合物理学的镜映效应学习。
应会:简单的单色凸纸版制版方法,凸版画单色印刷的.基本技法。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版画的制版与印刷工艺性为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正和反的概念的理解及在实际中正确的应用。
三、学习材料:
(1)吹塑纸。吹塑纸是一种美术装饰材料,一般在制作美术立体字、布置展台展板时使用。纸质较软,可以直接在纸上用粗铅笔压出图案,造成凹凸效果。用油磙子涂上油墨之后,铺上宣纸使用马莲或自制的磨托磨擦印刷(因吹塑纸版较软,如铺硬纸使用坚硬的木蘑菇印刷,就会把纸版压平,不能得到好的印刷效果)。
(2)马莲。马莲是一种木版水印用的专用工具,是在一块厚硬的纸板上铺垫一层用硬麻绳盘成的垫,然后用竹皮包扎而成的。
(3)自制磨托。自制磨托与马莲制作工艺相近,使用一块厚纸板剪成直径8~10厘米的纸垫,上面垫一层用吹塑纸剪
成的垫层,然后用塑料布、竹皮和玉米皮包在一起,在纸板背后用绳子系牢就可以使用了(塑料布磨破后注意更换)。
(4)石膏板或黄泥板。石膏板或黄泥板也可刻出凹凸的效果,利用铁钉、小刀等,可直接在板上雕刻,刻后在印刷之前需对版面进行防渗处理。油性印刷材料可以刷一层胶水或浆糊;水性印刷材料可以刷一层清漆。
(5)实物版--除粘贴纸板外,还可以利用实物的自然纹理进行粘贴,如花布、网子、叶子、稻草、木片等。通过印刷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起到丰富画面的作用。但在粘贴树叶时应注意使用新鲜树叶,不可使用干树叶。树叶干燥之后容易断裂,虽然可以粘住,但一涂滚油墨就会碎开,把油磙与油墨弄脏并影响印刷效果。
(6)印刷材料的涂布--制版之后在版上需涂布印刷材料。一般水性印刷使用刷子,把水色和浆糊刷涂在版上;油性印刷使用油磙子滚涂油墨。如果油磙子一时没有,也可以使用较硬一些的毛笔、毛刷代替。
(7)印刷材料可分为油性和水性。
①油性印刷材料可选用油画色或印刷用的油墨,当油墨过粘时适当加入煤油,6号油或克粘剂、快干燥油均可。
②水性印刷材料可选用广告色、水粉色、水彩色、国画色等,为了增加粘度,应加入浆糊后使用。
在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对材料与制作过程的改良,对课程进行调整。
四、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1.凸版画的起源与原理知识介绍。
2.范画展示,技法讲解。
3.范例分析与演示一提出作业要求一学生分组(最好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状态)一通过某种途径确定造型对象一共同选择与确定制版与印刷材料。
4.学生分组:画稿一制版一印刷一完成作品。
5.展示成果一组织讨论一自我评定。
五、教学评价:
1.能否领会单色版画的美感。
2.能否设计印制出一幅单色版画。
初中美术教案集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写实的画面形象进行初步的明暗造型归纳与整理。
2、能够运用明暗色块整理的处理方法对画面进行明暗造型的简化练习。
3、能够初步理解与把握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4、能够基本把握画面中的空间透视规律,运用简单的空间透视表现技巧。
教学重点:
1、能够对写实的画面形象进行初步的明暗造型归纳与整理。
2、能够运用明暗色块整理的处理方法对画面进行明暗造型的简化练习。
教学难点:
1、能够初步理解与把握美术作品中明暗处理与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
2、能够基本把握画面中的空间透视规律,运用简单的空间透视表现技巧。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图片、课件。
学生用具:颜料、纸等。
学生预习:
课前自己收集的风景画作品及风景照片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欣赏油画作品《天山之晨》:感受画家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光影的黑白灰变化赋予画面生命力的。(炽热浓烈的高原景色令人陶醉。)
2、欣赏教材上的彩照《沙漠》,谈谈它给大家的视觉感受。
3、转换成黑白效果,分析构图韵律主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4、用简洁的黑、白、灰三色概括画面。简洁地描绘画面中的影调关系。
5、活动一:将自己课外搜集的风景照片或风景画作品用单色工具进行概括和描绘。
6、展示并简要评析两幅优秀的学生作业,优化描绘的步骤。用概括的线条和块面将黑白灰调子进行整体的描绘。
7、欣赏一幅列维坦的风景画作品,体会其中黑、白、灰组合的形式韵律。(重点分析空气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8、活动二:对画面进行描绘和修改,以求更好地表达画面的`视觉情感体验。
9、课堂小结:展示学生作业,请作者谈谈对画面艺术处理的感受。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凡高的作品《夜间露天咖啡座》,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的光影构成方式,对应讨论画面带给人的情感体验。
2、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照片,根据自己对画面的情感体验,注意画面韵律表现及主体物的位置处理。
3、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4、《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中,不同远近住宅的光影与形状有何变化?(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5、将构好图的画面,在把握好明暗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更具体细致的明暗处理,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立体感。
6、展示评价学生作业,进行适当的示范和修改,提高学生处理画面空间立体感的技巧。
7、课堂小结。
初中美术教案集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花圃自己喜欢的各种花卉的图片、铅笔、橡皮、黑色水彩笔、签字笔、水粉或水彩颜料、毛笔、剪刀或刻刀、花圃。
教师:多媒体(花卉图片、描写花儿的、关于花的歌曲)、相关花卉的网站、用彩纸和白纸编成的花圃底版。
单元目标;
1. 通过对花卉图片的欣赏、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关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 了解图案的取材途径和变化的规律,较好地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了解形的置换方法,能选择合适地形状进行形的置换练习
3. 了解点线面的画面组合,运用黑白的表现方法进行花卉图案设计
4. 能够较好的运用镂刻或其他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5.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评价:
1. 能否找到相关的花卉资料,并能够谈出花卉的象征意义;是否了解图案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1)
2. 是否明白形体的有趣置换,能够谈出自己匠心独具的设计方案,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2)
设计构思:
花,是植物最美丽的生命形态。它代表着美好、幸福、繁殖……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花卉的造型天生优美,色彩绚丽,人们根据其生长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展开联想,赋予了不同花卉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傲雪凌霜的梅花表示坚毅;体态丰满的牡丹表示富贵;冰清玉洁的荷花表示纯洁;色彩浓烈的.红玫瑰表示爱情;梅、兰、菊、竹以其坚韧挺拔的气质和高雅飘逸的品味被誉为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君子”。
随着时代的推移,花卉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愈加愈显示出她的审美价值和无穷魅力。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以鲜花表示祝愿;朋友生病时,我们会以鲜花表示慰问;与心上人约会时鲜花可以表达心中的爱慕;缅怀故人时,鲜花又代表了思念……我们的家里总会留有一支花瓶,不时的插满鲜花,让居室满堂生辉,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吊兰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画家将花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而在今天的社会花卉也越来越多的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让学生们认识花卉、了解花卉并用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表现花卉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绘画技法装饰我们的环境则是关键。
所以根据《花圃》这一课的框架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前一节课从花卉图片、花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导入(利用问题导入法),引申到花的基本骨式、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黑白装饰画的方法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后一节课从花圃这一概念直扣主题(游戏导入法),带领学生运用形的置换的方法,采用镂印等不同形式进行彩色图案的制作,并利用集体的智慧拼贴出一个大花圃。
教学要求:
老师: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资料,通过欣赏五彩缤纷的花卉图片,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展示各类范画,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从范画中寻找设计思路和绘画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图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以及这种花的象征意义。在了解花形的基本规律,概括出其骨式与瓣形的基础上,将花瓣置换成新的形状,赋予花的图形以新的意义。分别采用黑白和色彩两种表现方式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在拼贴花圃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形的有趣置换、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色彩的鲜明搭配和简单的镂印技术。
花卉图案有很多种表现方法,你能够说出几种?本课主要学习黑白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范画体会点线面在黑白装饰画中的运用(第六张幻灯片)
现在我们了解的花卉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仔细体会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黑白;点、线、面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黑白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点线面三元素,按照图案的变化规律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每位同学发给8×8CM的小纸片),并将设计好完成的作业贴到黑板边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
作业要求:
A、符合花卉变化的某一项规律
B、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C、黑白或单色图稿
(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不停的巡视之外,还应适时的将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问题进行集体讲解,以及学生中比较好的创意进行及时的展示和表扬,这样既有利于激励创意独特的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鞭策。对于巡视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予以回答或让其他同学为其出谋划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调动所有同学的智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花圃的底版造型采用花瓣形或圆形,这样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还可以留有不规则的边角,鼓励、动员学生来进行边角的设计,学生就会产生新奇的感觉。)
课堂小结:
当学生的小图片画完、贴完之后,将完成的花圃摆到讲台前请学生上台进行评价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喜欢?它运用了老师今天讲过的哪一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
(播放第一张幻灯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的造型,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很自然的回答是一条鱼,然后老师以其鱼尾为圆心在旁边再加一条鱼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丰富许多,有的直接说有两条鱼,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说是画有两条鱼的扇子等等。依次类推的问下去直至拼出一个圆。到最后一个图形的组合时,就会有人想到花的形象上,由此自然导入本课主题——变花瓣 拼花圃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品,而有一些它和花瓣的形状又十分相似,动脑筋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和花瓣相似的物体有什么?(播放第二张幻灯片)
(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予以回答,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展示与花瓣相似的物体简笔画,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
2、相似的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可是有些物体看起来并不相似,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手机,它和花卉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请看投影屏(播放第三张幻灯片)
用手机来代替花瓣的形象有怎样的寓意呢?——现代社会语言交流之花,现代通讯工具开拓了人们语言交流的空间。
请同学们仔细动脑思考:你能不能将生活中与花的形象并不相似的物体赋予新的含义,来代替花瓣,对花的形象进行全新的塑造呢?(数字、字母、动物、植物、日常用品、食品)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设计构思加以简单的描述)
3、基本形确定了我们要把它组合成由N个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新图形,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每一个基本形一致呢?(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对折、折叠、复印、画好一个其他照描、印等不同方法,老师应该对这些想法进行肯定,如果有人提出镂印的方法的话,可以顺水推舟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人提到的话,可以说其他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今天老师着重讲解镂印的方法)
4、镂印的制作步骤:(进行现场演示)
A、描稿 构图饱满,要考虑问样点线结构的连接关系
B、 镂刻 正稿、反稿;刻线要流畅光滑
C、漏印 固定镂稿,刷色“浓、纯、鲜、匀”
三、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今天请同学们再做一回花匠,运用生活中你喜欢的、或有意义的、 有情趣的形象,通过老师今天讲到的创意活动设计出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图形,并予以命名,然后将自己画好的设计稿拼贴到黑板上老师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把它组合成一个大花圃。
(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停的巡视,并多与学生交谈,询问其创作意图、构思,多启发学生锻炼其对自己设计构思的评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画进行评价。
初中美术教案集合 篇5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课前准备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亲身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到因势利导、人尽其才。对水墨画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画笔墨情趣永丰中学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o(2)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画法o(3)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o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o
(2)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o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
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材料。教学设计:
一版多色版画艺术组:程剑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1)一版多色版画的含义(2)凸版区域一版多色版画
应会:凸版区域一版多色版画的制版与印刷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在学习制版与印刷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概念有所了解。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动手能力。
(3)学习怎样在对画面色彩的概括上从大处着眼,规划整理,对版画局部色彩处理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了解单色版画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如何使用色彩完成版画创作。
难点:设立画面的色调(如对比调和),对作品色相设计、归纳、组合、整理、确定后,制版印刷。
教具:教师范画、吹塑纸板、水粉工具等。学具:吹塑纸板、水粉工具、圆珠笔等。教学活动过程:
《一版多色版画》教学反思 艺术组:程剑
《一版多色版画》这节课是在第14册中所学单色版画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再扩充。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版画进行了解,并在印刷技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从而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中学学生在艺术课中乐于动手的特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先介绍一版多色版画的种类及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师与学生的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版画作品,感受不同技法带来的多种效果。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利用吹塑纸的特殊肌理,通过讲解与演示版画制作的全过程(画稿——刻版——涂色——印刷),指导学生掌握“一版多色版画”的制作过程,并指出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