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通用2篇)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 篇1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