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会《我会叠毛巾》教案(通用2篇)
小班社会《我会叠毛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自我服务为一体的健康生活,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
3、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使幼儿了解叠毛巾的方法。
活动难点:让幼儿学会自己叠毛巾。
活动准备:
毛巾、奖状、教学PPT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导入活动。
1、观看ppt导入:
P1桌子上有一堆凌乱的毛巾,我们应该怎么办呀?(整理)
P2看看是哪些小朋友来帮忙整理了?
P3先将毛巾边对边对折,
P4再将毛巾角对角对折。
P5四块小方块叠在一起像什么?
P6叠好之后请举手!
2、教师边念儿歌 “小毛巾,铺铺平,边对边,角对角,一块块,往上叠,看谁叠得快又好!” 边示范叠一次。
3、介绍“叠毛巾”规则:比赛分6组进行,每组幼儿4块毛巾,每块毛巾要求对折两次,叠成一个小方块,然后4个小方块角对角叠整齐,叠好之后先举手,等裁判检查合格通过,取前两名获奖。
4、分组进行比赛
5、为获奖幼儿颁发奖状
6、活动结束,整理活动室,带幼儿回教室。
7、学习儿歌《叠叠乐》。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教学孩子们虽然学会了叠毛巾的方法,但我在想如果我们叠毛巾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了,生活中不去要求和积累的话,那么小朋友再过几天他还会自己叠吗?孩子们回家以后如果还是爸爸妈妈帮他们叠毛巾使得孩子们没有关联的机会,那他们过几天之后还会不会自己叠毛巾。所以我认为教师要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一些生活课程。达到复习的效果。
我觉得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锻炼。什么是生活课程?生活课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机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要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挖掘生活的价值。像这类教育内容要体现生活的特点,它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不仅要依靠老师,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动地学。
小班社会《我会叠毛巾》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画有折叠引导线的手帕3条、托盘
教学目的:
1、手眼动作的协调性,空间知觉的发展,折叠方法的准确性
2、发展幼儿对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培养专注力与秩序感。
教学过程:
1、介绍工作名称,取教具。“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项新的工作,请小朋友认真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2、教师示范折叠长方形,教师两手捏着手绢两角,将手绢平铺在工作毯上“小朋友,你们看手绢上有一条红色的线,我们叫它引导线,下面我们来按照引导线来折叠手绢,看看能折叠成什么形状?”教师左手轻轻压布,右手将布抚平,提醒幼儿注意引导线的部位,用食、中指沿着折线由左向右滑过。两手各捏住手绢下边两角,提到折线部位,再慢慢将手绢的下边并行的提到上边对齐后放下,使上下两边的角重叠。用左手轻轻压住手绢边,右手沿着折线压滑过去(自左向右)。“小朋友,你们看手绢变成了什么形状?(长方形)”教师将折叠好的手绢放在工作毯的左上边。
3、教师示范折正方形,第一步按折长方形的方法进行折叠,折成长方形后,把布向左旋转90°,使要折叠的线与身体平行,使之成直立长方形。左手轻轻压布,用右手食、中指沿着折线由左向右滑过。用两手各捏住手绢下边两角,提到折线部位,再慢慢将手绢的下边并行的提到上边对齐后放下,使上下两边的角重叠。用左手轻轻压住手绢边,右手沿着折线压滑过去(自左向右)。“小朋友,你们看手绢变成了什么形状?(正方形)”教师将折叠好的.手绢放在长方形的右边。
4、教师示范对角折法:教师从托盘中取出手绢,将其中一角正对身体放好,教师左手轻轻压布,右手将布抚平,提醒幼儿注意引导线的部位,用食、中指沿着折线由左向右滑过。用两手中指按住两边角,分别用左右手的食、拇指捏住两边的手绢向上挑起,使下角对准上角。左手按住三角形底部,右手将下角鱼上角对齐。左手按住对折后三角形左边底角,右手自左向右,将手绢抚平。“小朋友,你们看手绢变成了什么形状?(正方形)”教师将折叠好的手绢放在长方形的右边。
5、教师提问:“刚才小朋友都看到了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将手绢都折叠成了什么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手绢按照不同的方法还可以折叠成其它的形状,小朋友可以试一试,看看还能折叠成什么形状。”
6、收教具,从左到右边收手绢,边说形状。
活动延伸:
折叠餐巾纸、纱巾、衣服。
吸引力:手帕变小了
错误订正:引导线,折线对齐,布面平顺,布边不歪斜。
注意事项:教师展示要分解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