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教案模板(通用3篇)
小学科学的教案模板 篇1
一、课题名称:鱼儿的奥秘
二、课型、课时
1.课型:实验课
2.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研究,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针对猜想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提问的科学态度及友好 对待研究对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讨论活动规则,组织探究实验,并 从中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
2.教学难点: 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商议活动规则,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五、教学用具
水槽、鲫鱼、金鱼、锦鲤、橡胶手套、食用色素、湿毛巾、盖水槽的布、渔
网、滴瓶、绷带、皮筋、夹板、纱布套、课件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观察鱼。 展示鱼的图片或黑板画。
问题:你认识哪些鱼?这些鱼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交流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鱼是我们熟悉的动物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鱼儿的奥秘! 你发现三种鱼有哪些相同之处? 从鱼的外表看,有哪些与其他动物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你在观察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小组同学间进行交流。)我们来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梳理一下。(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鱼鳍
你们认为鱼鳍是起什么作用的? 怎样才能让鱼鳍不动呢? 怎样证明鱼鳍与鱼的游动有关?
(提示:当有人骨折时,医生希望受伤的部位不要动,以便尽快康复,会怎 么做?)
2.鱼鳃 鱼的嘴和鳃一张一合是在做什么?
如果是呼吸就应该有进有出,就像我们人呼吸一样,那么鱼吸进的水会从哪 里排出来呢?
怎样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从鳃里排出来的?
3.鱼的颜色 鱼是什么颜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样吗? 鱼儿身体颜色不同有什么作用?
你在游泳时向水面望去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生成问题,并合理猜想,渗透“观察到的现象要通过实验 进行验证”的科学理念,培养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计划与组织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现在请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写下你
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想。
1.课件出示制订研究计划的步骤:
(1)明确成员分工;
(2)选择研究材料;
(3)商议研究过程;
(4)提出注意事项。
使学生能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订研究计划。
2.交流各研究主题的设计方案。
现在,请各组成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主题。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计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足,提出 有建设性的建议。)现在请把研究方案再补充、完善一下,之后请材料员拿着你们的计划到材料 区领取材料。
(三)观察实验,自主探究,搜集事实
1.学生到研究区分组研究,教师适时指导,并关注各组进度;
2.回到研讨区,记录发现与结论。
(四)表达与交流
不同的小组派出代表,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吧。 你们的研究主题是……
你们的猜想是…… 你们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师随即板书相关结论)
(五)介绍鱼类的繁殖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鱼儿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不过鱼 儿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还需要不断的繁殖。
鱼儿是怎样繁殖的呢?播放多媒体录像,了解鱼的产卵过程。
(六)概括和总结鱼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们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鱼儿的奥秘:身体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鳞;鱼儿不断地张嘴是为了配合鳃进行呼吸;鱼用鳍和尾运动。这些特征都 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鱼儿要终生生活在水中。
八、课后反思
生命科学领域的课比较难上,有关动物的课更是如此。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领域的课很少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探究中要进行实验,这难免要 打扰鱼儿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在“探究与保护”找到 一个平衡点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小学科学的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的教案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资料(每人一份、书每组一本)。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
教学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玩出了名堂)
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
(2)浏览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
(3)勾画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
(4)解释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
(5)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
(6)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师:细菌到底有多小?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细菌如何生活?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师: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师: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