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量一量大班教案(精选4篇)

量一量大班教案

发布时间:2023-10-13

量一量大班教案(精选4篇)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小结: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并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断加深,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亲手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得到结果更感兴趣。设计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测量工具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即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快乐、自主地学习。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量一量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3

  这个活动是由实验幼儿园张一岚老师带来的一个大班数学活动“鱼儿量一量”。整个活动她制定的目标是1.在情境中激发自然测量的兴趣,学习重复使用一个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测量中单位长度和所需单位数量之间的相反关系,能选择适宜的贝壳进行测量,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个关于测量的活动跟我们以往看到了测量不同,非常的创新不但幼儿学起来有浓厚的兴趣,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对于这位老师准备操作材料充满了好奇。

  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张一岚老师就用了这一点来进行导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用到的测量工具也是幼儿日常都吃过的海鲜水产,在第一次用淡菜壳进行测量鱼的长度的时候教师先出示然后对测量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再让幼儿对花蛤测量鱼进行了尝试操作,在幼儿自主操作的时候教师播放海浪的背景音乐,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海边的环境。接着在检验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测量不当的事件,该教师方法讲解的非常到位。

  通过了第一次幼儿的实践操作,该教师又提出了两点,第一点是:“为什么测量同一条鱼,用淡菜和用花蛤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呢?”让幼儿感知测量同一物体的时候,测量工具越长结果越少,测量的工具越短结果越多。第二点是:大鱼比较长用较大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方便,小鱼比较小用较小的测量用具较好。而这两点是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直接进行的灌输。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们的约定”,让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大小不同的鱼,根据要求来选择是放生还是抓捕。由于整个活动中教师把知识要点、难点,都进行了很好突破,所以在此环节中就非常的顺利。

  整个环节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层层递进,在每个环节的最后教师都会进行及时的小结帮助幼儿进行总的梳理 ,思路非常清晰而且测量的方式也新颖。虽然这是个数学的测量活动但是该教师还是把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放入了活动中,我们要传授幼儿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习惯、态度。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4

  目标

  1 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 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 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 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活动二:时间测量——有趣的滴漏

  活动目标

  1 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 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积、时间的设定按教学需要确定1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 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 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1)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 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 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量一量大班教案(精选4篇) 相关内容:
  • 量一量 找规律(精选2篇)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愿意用铅笔、橡皮筋、直尺、细线、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弹簧秤吗?老师拿出用搪瓷碗盖做的托盘弹簧秤让学生欣赏。漂亮吗?想作吗?那我们打算怎么做,制定一下计划好吗? 二、活动要求:1、指导学生写出活动...

  • 《量一量 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77——78页。 教材分析: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

  • 量一量 找规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愿意用铅笔、橡皮筋、直尺、细线、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弹簧秤吗?老师拿出用搪瓷碗盖做的托盘弹簧秤让学生欣赏。漂亮吗?想作吗?那我们打算怎么做,制定一下计划好吗? 二、活动要求:1、指导学生写出活动计划...

  •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

  • 量一量,找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 量一量,找规律 表格式教案

    编写者 孟阳燕执教者 第 教时教学内容量一量,找规律设计理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提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

  • 九年级教案语文(通用2篇)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教学目标:1、体会用扇性统计图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既清楚又形象。2、让学生经历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自主探索出制定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

  • 北京教案范文集合(精选14篇)

    教学目标:1.结果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