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通用3篇)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1
教材分析:
《荒岛余生》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里活动展开叙述,呈现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社会阅历浅,对生活的感受不深,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不够理性和深入。
设计理念: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二、简介作者
笛福,英国小说家,早年从事过许多行业,59岁开始写小说,受苏格兰水手真实遭遇启发,于1719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备受欢迎。笛福对于他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使人如身临其境,语言自然,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
三、朗读课文
1、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字词(略)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明确:生存问题;开始时伤心绝望怨天尤人;后来调整了心态,积极乐观起来。
理由a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个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b从船上获得了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c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明确: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他做了这些事a计算时间b搬运东西c建造围墙d寻找食物e记日记和阅读<<圣经>>
四、深入探究
①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①A差不多费了一整年功夫,才把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B费了很长时间,才在树林里把它们砍好削好。
C差不多费了两天功夫把一根木桩砍好,搬回来,第三天才把它打进泥土。
②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活着的,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③鲁滨孙记日记使他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便于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⑤鲁滨孙是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勇于创造、务实肯干的人。(学生可畅所欲言)
五、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七、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和其意义。
3、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有个设想,想搞个有关野外探险的谈话录,今天,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对象。
我们随同一批动植物学家去神奇的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进行野外考察,突然,你发现远处出现一只漂亮的麋鹿,你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随它而去,走着走着,你发现同伴们不知到哪儿去了?四周是茫无一人,面对这样一片孤寂的原始森林,你的心理会怎么想的呢?
生:害怕,手足无措,恐惧,
师: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恐惧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在恐惧的状态下,人的智力将无法开发。我们首先要调整自身的心态。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笛福的《荒岛余生》中看看鲁滨孙是怎样解脱自身的心理恐惧的。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考虑
文中的鲁滨孙的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
明确:孤立无援(解释)知足安命(解释)
孤立无援这个词语出自哪里(课文第一段)
请一同学读该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
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抚慰自身)
过渡: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的哪几段进行描写的。?
荒岛余生教学实录公开课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语言的能力。
3.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4.了解一些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5.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课本所附的《名著导读》。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1.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
1.让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2.教师提示:欧美的许多国家都把这部作品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必读书,因为在鲁滨孙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类所拥有的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务实、创新进取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荒岛余生》 (板书)就是这部作品的节选,这里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而是围绕着鲁滨孙刚到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的。
3.出示教学目标(投影)
整体感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应该掌握的生字、词语,划出。
教师投影出示字词练习,学生齐读、解释。
2.理清文章结构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c.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这是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重点,教师最后明确:鲁滨孙落入荒岛之初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
要不要活下去?有没有前途了?
怎么才能活下去?需要解决哪些物品?
光有物质条件算不算生活?
概括起来也就是课文结构的三个部分,即生存问题、物质问题、精神问题。而这三个方面几乎也可以看成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紧扣课文)
b.你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c.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算不算逃避现实?为什么?
d.他为什么一定要活下去?这样活值不值得?
讨论这个问题组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整部作品来谈,以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2.全班讨论
学习这个单元之前,讨论: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可能怎么想?怎么做?从鲁滨孙的谋生经历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实话,深入理解鲁宾孙身处绝境时的心理活动,明确学会生存的重要。(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学习生存的实例来谈,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宜占用太多时间。)
作业
抄写识记生字、生词。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手法。
2.学习鲁滨孙的优秀品质,珍视生命。
教学设计
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孙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2.为什么通篇用第一人称?可否换成第三人称?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提示学生,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性格,而课文节选部分则主要通过人物自身思考,即心理活动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至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则可以从小说的真实效果方面理解。
拓展延伸,鲁滨孙的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
1.学生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人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幸,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展开想像,假如你现在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无人烟的绝境,你可能看到些什么?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写一篇短文。
写完后四人小组传阅,然后选出代表,再由全班交流评价。
这个环节的设置出于两点考虑:
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培养学生理解鲁滨孙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启发学生正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及勤勉、务实的作风,学会珍爱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
(全班的交流、评价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引导,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构思。)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