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精选4篇)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4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精选4篇)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 篇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1。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20xx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 篇2

  《江畔独步寻花》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具安排:

  录音

  四、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花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花美

  自在娇莺恰恰啼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回娘家花的多?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⑶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学生的诗:

  ⑴植物园独步寻花

  植物园内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⑵学校独步寻花

  杨园小学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六、作业

  抄写古诗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 篇3

  《参观人民大会堂》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每个自然段,知道2—8自然段是写人民大会堂雄伟状丽的。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5、6自然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自然段的段意;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

  【教学难点】懂得自然段中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学准备】人民大会堂的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到过北京?到过北京的人一定会去看人民大会堂的。

  2.谁给大家说说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样儿?

  二、板书课题:参观人民大会堂

  今天我们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这一课,看看作者和王叔叔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看到了什么?请大家打开书看课文。

  三、默读课文

  1.读前提出要求:

  (1)读准本课17个生字的音,划出生字词。

  (2)看看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在段前标出序号。

  2.读后检查效果: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参观的地方,用笔标出)

  五、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提示:注意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

  1.默读第1自然段。读后引导概括段意:

  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简要点明本文的事、人、地和“我”的心情)

  2.指名7人各读一个自然段,(2—8自然段)大家认真听,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再次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议论写了什么?(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教师补充:这个自然段独句成段,总述大会堂的特点。)

  (2)带着思考题自读第3自然段:登上台阶看到了什么?(板书:正门、国徽、大理石柱子)

  指导观察投影片上的国徽,体会“庄严”的含义。读中比较句子:

  12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12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得过来。

  [讨论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第二个句子写得好。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都是写12根大理石柱子的。第一句话只写了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第二句却写得更具体。除写了柱子的数(十二根)、质(大理石)之外,还具体写了色(淡青色)、高(六七层楼高)、粗(四个人合抱)。]

  反复诵读后概括段意:(人民大会堂的正门)

  (3)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前提出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出示投影“中央大厅”)

  这一自然段写了两点:

  ①天花板。只写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

  ②地面。写大理石地面的光洁“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板书:中央大厅玻璃大吊灯大理石地面。

  比较句子:

  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第一句只写了大理石地面很亮,第二句具体写出了亮的程度: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映出倒影)

  指导学生从自然段首句概括段意:(中央大厅)

  (4)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学生思考、勾画:

  ①哪些是我看到的?(轻声读)

  ②哪些是王叔叔告诉我的话?(划出来,自读)(老师讲:“啊!”是独字句)

  ③文中怎样写天花板上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④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总的写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自由朗读5、6自然段,看板书练习背诵。概括段意:第5自然段写大礼堂的高大;第6自然段写大礼堂的电灯和大礼堂的用途。两个自然段合起来写:大礼堂。(从它的位置、大小、灯光、用途四个方面具体描述的)

  (5)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逐句朗读,说句意,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写来到宴会厅;第二句写宴会厅的富丽;第三句写宴会厅的宽敞;第四句进一步具体写宴会厅的宽大。每句话衔接紧密,是根据参观宴会厅时的观察顺序写的。在读议中板书:金花彩画五千人宴会)

  讲读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句子:

  在这大厅里放着大圆桌和皮椅子。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一排的大圆桌和皮椅子。

  指导学生从自然段首句概括段意:大礼堂的宴会厅。

  (6)指名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概括叙述的:“都很宽敞”、“装饰和摆设各不相同。”也写了会议厅是干什么用的。(板书:宽敞装饰摆设各不相同)

  概括段意: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厅

  教师归纳小结:以上2至8自然段是按参观的顺序记叙人民大会堂的。具体地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等五个地方。记叙时是抓住了各部分的特点来写的。

  3.集体读第9自然段,概括:结尾段写了壮丽的.大会堂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歌颂了工人阶级的伟大。

  4.总结性提问:

  作者和王叔叔到人民大会堂先后看了哪几处地方?

  六、作业

  1.读生字的音,连词想想新词在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3.指导背诵第5、6自然段,同位互相背诵。

  二、识记字形,指导

  1.重点指导“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各一个:

  “耀”,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小结构部分笔画的变化。指导:在“小部、羽部、隹部”均可查到。字典中无“光部”。

  “繁”,上下结构。指导:糸部。

  “具”,独体字。写时要注意第三、四、五笔是短横,共三横,不要写成两横。指导:八字部。

  2.其它14个生字,自己思考、识记。练习查字、写字。

  三、指名读全文,说说本课按参观顺序主要写了什么?

  四、完成课后第4练习题

  五、作业

  朗读课文。熟背第5、6自然段。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 篇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课文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和平。

  2.我们看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哪个词?战争。

  3.这篇课文是雷利写个加利秘书长的一封信,这封信讲了什么?

  4.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可以做一点批注。

  提示:勾画好的同学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5.交流。

  提示:注意倾听,有同学在发言时,要转身看着发言的同学,仔细听,或许他说到了我们想说的话,或许他说的对我们有启发,使我们有话可说。

  课件出示: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1)生读,谈感受。

  (2)看到“如约”一词,想到上一自然段的哪个词?“相约”,读相关句子。

  (3)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心情。

  可是,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生接读: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读到这里,你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

  (4)生再读这几句话。

  (5)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悲痛,听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再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让加利秘书长能听到雷利的心声。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6)能将这句背下来吗?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背下来,先找找这句话有什么规律?

  (7)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段文字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课件出示:武警战士把联合国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配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

  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6.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朗读里,我相信雷利一定会感动,加利一定深受感动。

  (1)孩子们,你们知道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2)这样的爸爸离开了我们,心情是怎样的?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第五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3)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写哪些战争还没停止?6、7段。

  (4)读完课文6、7段,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

  (5)孩子们,我们一想到战争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读7段。

  (6)课件出示: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再读7段

  (三)感受品味,升华情感

  1.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联合国在总部大堂挂上了这幅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

  首先运用合适的#课件# 导语,给学生创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伴着老师动情的演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其次,注重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如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通过师生互背,学生的感情诵读等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三次呼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境界。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笔纸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把控教学的节奏。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的参与也更积极主动了。

小学实用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范文(精选4篇) 相关内容:
  • 四年级语文第八册《古诗二首》北师大版(通用15篇)

    教材分析:《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歌的大意:春天诗人独自悠闲的在江边散步,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在花间飞舞,心情非常愉快。《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

  • 四年级语文《挑山工》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佚名 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精选13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1如东县袁庄镇教办 时孝容1、写作背景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自幼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

  • 新人教版下册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 四年级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为了迎接校内公开课,我今天借班试上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了促进自己成长得更快,还兴冲冲地去王宁主任那里借来了小摄像机和支架摆放在教室后面,刘芸老师则又当听课老师,又当摄影师。...

  • 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通用4篇)

    【教学内容】《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 四年级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2篇)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教学方法:激趣法、质疑法、悬念法、自主合作交流法、顺学而导法等教学准备:小黑板、孙膑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前示先在黑板上用红...

  • 《小珊迪》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6篇)

    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 四年级语文《九寨沟》教案(通用12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 四年级语文园地二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课时目标1.学习“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2.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日积月累”,三是“成语故事”。...

  • 四年级语文短诗三首名师教学设计(通用2篇)

    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 2023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一、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其中的联系上下文,我想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仔细地阅读品味,那要想真切地感受词...

  •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古怪性格,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春联》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五副对联。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卷”,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门好学问。...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