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5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22、《理想的风筝》。(读题)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2、 真是个好记性的孩子!上节课我们从谈腿疾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幽默。就是这样一位笑对人生、积极向上的刘老师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指名读,质疑)
3、 同学们,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够为作者放飞理想的风筝呢?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生动细腻,默读课文5—9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二、 精读感悟
生默读,批注,师巡视。
交流,相机点拨:
(一)“写板书”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在书上已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谁来说说文中写板书部分哪一细节描写打动了你?
生:“逢到要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出示)
1、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哪些词句触动你的心灵?
(生谈体会:艰难、坚强等)
2、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
师:看来刘老师已走进了你的心里,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句子。
3、师:孩子,你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老师写板书的情景。
你看,上课了,讲着讲着刘老师要写板书了(指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你看,他讲到慷慨激昂时又要写板书了(指读——
就这样,每逢要写板书时,刘老师总是用(齐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引读——“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师:同学们,一天好几个小时的站立,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老师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你说支撑起他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等)
4、 师:看来这圆木棍已和刘老师融为一体了。它撑起的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工作的热爱。所以——(引读:他每转一次……激动的心跳。)
5、 小结:我知道刘老师的一举一动已触动了你们的心灵,也触动了郭老师的心,更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文革期间,作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员工,他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备受折磨,;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当时多少人因此而自杀!他曾经对生活也感到了绝望,但他在绝望的边缘想起了小学时的刘老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此时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正是刘老师的这份勇敢、顽强的信念,激励着我笑对命运。多少年来他一直——(齐读“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放风筝”部分
师:同学们,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谁来说说这当中又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信、放风筝的快乐、追线端的艰难等)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哪些地方还写出了老师放风筝时的不容易?(生交流)
2、 同学们,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飞跑。刘老师立刻——(指名读:他笑着……线端)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又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指名读:他笑着……线端)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指名说)可能——还可能——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指名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3、 同学们,刘老师紧紧抓住线绳,同时也抓住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什么?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4、 的确,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齐声朗读,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吧!(齐读)
5、 瞧,风筝抖着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刘老师仰望白云,(引读)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少年。
解词“漾”:本指液体过满而溢出,在这怎么理解?
6、小结: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7、(出示作者照片及资料:)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xx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切除了一叶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死神似乎要把他拽入永远的黑暗。又是一年春天,苏叔阳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亲爱的刘老师,他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可见,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一生的,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祖国蓝天的一只理想的风筝。同学们,师恩难忘啊!多少年了作者仍感激恩师,因此他在文中写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齐读)
三、 升华情感
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绵绵不绝,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同学们,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给学生深远的影响。他放起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也让我们的心饱胀着浓浓的敬意与感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再次奏响这永恒的思念之歌(配乐)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x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wu;厌恶)
惊惶:(huáng;惊慌)
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阅读习惯: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
(4)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三)、具体揣摩。
刚才,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问回答: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调。
3、讨论问题组: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明确:
(1)我:嫌恶、鄙视小兄弟:最喜欢
(2)我:不许放毁风筝
(3)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7、“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题作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字词和全文大意。
(二)、继续上一节课的问题:
1、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2、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明确:“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过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请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A、有手足情;
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作业:完成新学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一、课题的导
〈一〉背一背。清·高鼎《风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齐读,大声读,提高课堂气氛和活跃度。
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
〈二〉猜一猜。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怎样的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曾经放过风筝的同学举手,并谈一谈你放风筝时的心情好吗?
③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认识鲁迅
①谁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点情况?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
②补充有关鲁迅的资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过程当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问我,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看谁又快又认真。(时间:7分钟)
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注意:结合听、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学习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注意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学得情况。
①注意纠正下了字的读音:模样嫌恶什物掷在地下虐杀堕着
②和同学们交流整体感知的情况。
四、质疑探究
〈一〉学法指导: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请你再次快速得阅读课文,仍用“圈点勾画问叹”的读书方法标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触的地方,看看哪个小组找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
〈二〉学习指导:组织学生速度课文,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学生双向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①读课文找问题。——→②组织学生交流问题——→③探究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鼓励激发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解决同学们所有的问题,看哪些同学能抓住时机,快把问题提出来,先解决。注意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把问题感悟出来。
五、体会品味
〈一〉友情提示:人物的心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才表现出来,只有抓住关键的词句才能很好的体会出人物的心理,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体会下列心理。
①哪些语句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②哪些动词写出了“我”对于精神的虐杀?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二〉体验感受
①组织学生找相关的词句——→②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心理感受
六、总结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提示:你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对作者或者作的小弟弟说几句知心的话。
板书:(略)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教学环节:(6分钟)
背一背。下面这首诗请同学们大声读,齐声背,看看谁能最先背过。
风筝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
猜一猜。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什么活动:
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认识鲁迅:(读一读,对鲁迅先生要有初步了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说《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第二教学环节:(12分钟)
读一读,说一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好大声朗读),读的过程当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和老师交流,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画下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请随时和老师交流。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模样嫌恶什物掷在地下虐杀堕(坠)
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教学环节:(15分钟)
问一问:
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请你再次快速得阅读课文,仍用“圈点勾画问叹”的读书方法标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触的地方,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
(注意:在总结的过程当中合理的进行板书)
第四教学环节:(7分钟)
品一品:
人物的心理是通过作者的描绘才表现出来,只有抓住关键的词句才能很好的体会出人物的心理,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体会下列人物心理。
①哪些语句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②哪些动词写出了“我”对于精神的虐杀?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第五教学环节:(5分钟)
悟一悟: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把你的收获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提示:你的收获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对作者或对小弟弟说几句知心的话。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
(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 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风筝)风筝,同学们见过的,有的也放过的。(在“风筝”前用彩色粉笔加上“理想的”三字)
(1)“理想”和“风筝”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不相干的,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并说是“理想的风筝”呢?
(2)请说一说你认为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2、学生漫谈。
3、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是理想的风筝的模样、怎样放飞,而本文的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形;说说文中生词的意思。
2、讨论思考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
4、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5、交流学习心得。
四、作业。
1、钢笔描红。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反复品读,互动探究。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细腻传神,试着找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腻。
2、小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点探究。
1、第一段重点探究。
(1)欣赏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2)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点探究。
(1)这一段写了刘老师的哪两个方面的情况?(在课上讲课和在课后放风筝)
(2)有感情地读刘老师在课上讲课的情景。
(理解: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板书:身残志坚)
(理解:“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酸涩”指内心的辛酸苦涩。刘老师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还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笑声。笑过之后,会想到老师的悲苦和快乐,激发哀悯和同情之心。“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表现了同学们尊敬、难受和激动的心情。
(3)读刘老师在课余放风筝的有关内容。
(理解:刘老师课余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4)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体会刘老师课上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生活)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加深感悟。理解:他笑着 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女娲氏造人的传说的一些内容。
3、第三段重点探究。
(1)离开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估计有两种可能。(倘若……倘若……)
(2)他“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
(3)两处省略号的理解。
4、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四、总结。
1、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中的“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不懈追求。)
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恰当的感情。
3、你对刘老师的印象如何?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4、作者是怎样写出刘老师的生活乐观、工作认真地?
(讨论后,教师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品质)
五、作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顽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培养学生品读词句,触摸人物内心的方法,培养学生词句解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1重点句子的课件。2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
2.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板书: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
3.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吗?(板书:生命顽强 热爱生活)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老师的故事中,去感受刘老师的这些独特人格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文中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读一读,画一画,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读完后同位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重点句子(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a“泛”意思是冒出,透出。这里是说同学们心中不由自主产生对老师的同情,感到心酸,难受。学生的表现由笑声——酸涩——尊敬,衬托出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幽默与学生亲密无间。
b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学生这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a“年过半百”、“不知道”、体会到老师意志顽强,“激动”说明学生被老师感动,尊敬心疼老师,衬托了老师的高尚人格。
b指导朗读。老师也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情的朗读记住这平凡而伟大的一幕吧。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漾”在句子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往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b指导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a从“笑着,叫着,蹦跳着”感受到刘老师不畏困难、乐观自信;忘我、欢快。
多么感人的画面,身体的残疾则能阻挡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此时,你认为刘老师撒脱手是为了什么?他抓住的仅仅的线绳吗?他放飞的仅仅是普通的风筝吗?
a现在你就是那挑战命运战胜了困难的刘老师,请你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a同学们品读得真切深刻,你们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刘老师。
文中的刘老师放飞的是心情,送上的是快乐,留给学生的是灿烂的春天是追寻理想的信念。所以在作者心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b让理想的风筝伴着希冀带着我们一起自由飞翔,飞上广阔的天空,领略生活的春光……
c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2
理想的风筝
预习提示
“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可是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课题是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为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检查生字
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系统地小结。
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总结扩展
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谈谈本文写法上的启示。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检测题
比一比,再组词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驻( ) 密( )
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染 映 吹 变
当春风( )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
擎 举 托 拿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着风筝。
飞 升 飘 窜
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入云霄。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字,词语。(出示)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
【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乐观幽默
转写板书坚强敬业
放、追风筝自信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4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教材的内容,文章中学生能读懂的情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读懂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在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录音机 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做风筝,放风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刘老师的印象。
3.课文表达方法上的启示。
五、写字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
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
二、精读课文
(1)笑谈腿疾
出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读读刘老师说的话?交流感受
2. 不知你留意没有,在感受到刘老师的幽默风趣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3. 听老师这么说自己腿断的经历,同学们心中会怎么想?
(2)旋转板书
出示:“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1.请每位同学小声读读,交流感受。
2. 你能想象一下,刘老师是怎样旋转的吗?
3. 教室里的同学们和大家有着同样的感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刘老师的教室里,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放飞风筝
出示:“他的风筝各式各样:……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读读这段话,交流感受
2. 连转身写个字都很困难,却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风筝,这心灵手巧的背后是什么?(对生活的热爱)
3.放飞风筝的时候,作者常常看到刘老师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他的笑容是因为——
4.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注视着风筝,刘老师也许会想——
出示:“有一次,……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每位同学放开声音读读。
2、交流感受:“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中体会到了什么?
3 “得意”一词写出了刘老师——
4、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描写,你觉得此刻的刘老师像什么?
出示:“柳枝染上了嫩绿,……在同白云戏耍。”
四、回顾课题,理解“理想的风筝”
1.现在,你能回答吗?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五、兴趣练笔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六、作业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和蔼可亲
22.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自强不息
教学后记: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