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师说教案(精选15篇)
精选师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 ) 句读( ) 谀( ) 经传( )
郯( ) 苌( )聃( ) 蟠( ) 巫( )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
(2) 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郯子之徒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古:
今: 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古: 古:
今: 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 古:
今: 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精选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精选师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精选师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3、阐述本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明晰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阐述韩愈所论述“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这里针对第二课时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大家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全文,来加深我们的学习的记忆,同时请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从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0min)
问题不难,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三、深入文本,讨论研习(30min)
【问题二】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虽然说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部分与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韩愈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为他们的代表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阐发“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的意义
【问题三】这里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学习之道,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三两段,分组讨论“韩愈是如何认识古人从师之道呢?在课文里有哪些体现?”
好,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第一段,在这里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有哪些方面的缘由呢?(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样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又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无常师
【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论证古人学习无常师这一观点的?
【明确】举圣人从师却无常师的范例) 行:孔子师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同时引用圣人孔子的话,称为引用论证
【教师点拨】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六】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艺术特色鉴赏】
1、顶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种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精选师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
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
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
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 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
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
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
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
闻道在先 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 无以解惑
↓ (释“传道”“解惑”)
“师道”
↓
“道”在即师在 (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
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
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
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
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
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层:
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业 。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②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3.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
(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
(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
(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 题: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
3.连贯背诵第3、4段。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 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写作方法。
(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进行步骤:先列出第1、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
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 (立)
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 (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2)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
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题),要求答得简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
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
③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
精选师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熟练背诵全文。
精选师说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
二、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并为学生学习下一课《问说》进行课内自读(将《问说》与《师说》比较阅读)在方法上作准备。
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作者介绍、解题;
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分段;
五、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于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丈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六、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数 段意 论点
1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 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3 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4 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八、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九、布置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3.预习思考题:(l)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论证方法;二、语言特点;三、借鉴意义;四、与《捕蛇者说》作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洁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l)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钦”,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三、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讨论)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1.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2.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四、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四;补充练习。
2.背诵课文。
精选师说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使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 《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 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课后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
精选师说教案 篇9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3、词的多义现象
⑴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b、表凭借或目的。“用来……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⑵师a、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队。例:齐师伐我。《左传》
b、老师c、效法、学习d、乐官、乐师
⑶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d、副词。也(后起意义)
⑷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⑸其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第三人称b、指示代词c、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⑹传a、客舍b、传记。c、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d、传递e、传达、传授f、流传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c、助词。相当于“的”d、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师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师说》一文时,我的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从幼儿园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那在这十几年中,大家接触过不少老师。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老师的看法。通过这样一个提问,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对老师的看法,从而引出课文。
学生对导入部分的问题很感兴趣,对于如何看待老师都有自己的贴近现实的想法。其实这个导入和课文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再深入一点,问一问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老师,从而引出“耻学于师”的问题,更好地和课文接轨。
讲到“句读”的时候,穿插了古今中外有关标点的故事,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雨果和编辑社之间“?”和“!”的故事,慈禧太后与《凉州词》之间的故事,对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人多病少财富”等等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我应该要善于寻找文中的兴趣点,尤其是在上古文时,找到文中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并加以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最后一个课时中,我归纳了“之”“师”“其”“师道”几个字词的一词多义,我是用ppt展示出来的。正是由于使用了幻灯片,学生就光是抄笔记,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我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让学生在记笔记的同时也能思考,做到手动,脑动,心动。
精选师说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
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预习提纲
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作好积累。
具体步骤: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导入并解题,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整理字词。
3.分析课文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坐在课堂里学习,有没有想过你们和老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里,老师和你们又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而学习中应该树立什么正确的师道观呢?本文作者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提出了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用说明、记叙或议论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幻灯打出下列字要求强调注音:
愚(yú)句读(du)谀(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谀(yú)欤(yú)贻(yí)
提醒学生在具体的文章学习中,注意一些古文词汇的使用,在最后一课时将整理归纳。
2.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3.梳理第二段脉络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讲读文章第1段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1.逐句讲解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
提示: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生乎吾前。乎,在
③提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⑤吾师道也。师,从师学习。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深入讲解
①问: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提示: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
重点是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②问: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提示: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③问: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提示: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问: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提示;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3.归纳各层大意:
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4.理解分析
①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问:教师的职责?提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③问:如何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问: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问:从师的原则是什么?提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图(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师道”“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布置课后作业
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精选师说教案 篇11
课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_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_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所长,只是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_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句读谀经传
郯苌聃蟠巫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
(2)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郯子之徒
③吾从而师之
④句读之不知
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古:
今: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古:古:
今: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古:
今: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反思
《师说》上完了,可是并没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确而有深度的思维,也并没用挽救我的课堂。经过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备好课和上好课之间有长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充满着探索的艰辛与思考的苦楚。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有了活跃的思维字课文的.处理上我打破了顺流而下的顺序,我从当时的社会的风尚谈起,然后再去发现作者立论的勇气与智慧。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更能够理解文本的实在内容,更能够解读文本的价值。只是在处理文本时,我忘记了应该把难点放在哪个问题上,而课堂之上,我是否引领学生去理解这个难点?这个是我收获到却又常常忘记的备课要点。
另外,文与言,要应该怎样处理?言经常阻碍了学生对文德理解。在没有扫除障碍的时候,文的理解就变得仰视,变得像水中月镜中花。当然,如果时间充足,那么我想两者的关系会更好处理一些。我的遗憾在于,这篇课文,我的理解可以说比较到位了,也比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识读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我的学生对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没有较充分的熟识过程,虽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从师之事,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连接,但是,在连接之外,由于语言表述的陌生学生并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饿是学生该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师这样的观点?一定要有老师是从狭义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实文章真正的要义在于重塑学习风气,提倡人人应该谦虚地相互学习,从根本上纠正当时对谦虚求学的错误看法。但是,语言的难度让学生没有理解到这个通俗的确永远具备真理性的话题,理解上的差距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没有抓到学生这个理解的差距,在学生生硬理解的基础之上把学生引到韩愈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勇气与智慧,又把学习提拔到对人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上来,这样就脱离了文本。就算没有脱离文本,首先就脱离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没有真正地从他们具备的基础出发。这是我课堂的失败,也是课堂效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的原因。
由此想来,我们面对文本应该灵活处理。浅显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处理,但是难度较深的文言,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教学的过程有点揠苗助长的意味。上好课,真是不容易,很多问题并不能预见,总是在课上完了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失败。我们的失败也常常在惯性的错误。因此,我们懂得之后,还要记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识的总结课上,我的总结很潦草。我只是让学生顺着课文总结,在泛泛的寻找与总结中,我们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识点,真正的总结应该是在学生的基础上提高概括性,能够把知识前后联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精选师说教案 篇12
自读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自读,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3、词的多义现象
⑴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b、表凭借或目的。“用来……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⑵师a、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例:齐师伐我。《左传》
b、老师c、效法、学习d、乐官、乐师
⑶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
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d、副词。也(后起意义)
⑷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⑸其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第三人称b、指示代词
c、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⑹传a、客舍b、传记。c、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d、传递e、传达、传授f、流传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c、助词。相当于“的”d、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主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课文情况来完成。
三、教师示范背诵。
激发学生背诵兴趣,课后主动背诵。
精选师说教案 篇13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①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③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 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
闻道在先 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 无以解惑
↓ (释“传道”“解惑”)
“师道”
↓
“道”在即师在 (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③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③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④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
①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③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层:
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②分提之一(“小学而大遗”)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业 。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②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3.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 题: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
3.连贯背诵第3、4段。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 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写作方法。
(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进行步骤:先列出第1、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
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 (立)
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 (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2)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
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题),要求答得简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
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
③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解惑”。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
[1] [2] 下一页
精选师说教案 篇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dòu ) 乐师(yua ) 阿谀(yú ) 郯子( tán )
苌弘( cháng ) 老聃( dān ) 经传( zhuàn ) 贻笑大方( yiī )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
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乎:①生乎吾前 介词,在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比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内容学习:
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⑤分析本段的结构:
(4)熟读第一段。
三.小结
【同步测试】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B )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B )
A.蟠(fán)句读(dú) 针砭时弊(bì)
B.谀(yú)苌弘(chánɡ) 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谄(xiàn)媚 不拘于时(jū)
D.聃(dān)严谨(jǐn) 以资切磋(chā)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 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 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 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名词,老师
③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名词,道理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知识水平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风尚
惑: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①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②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助词,的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童子
④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代童子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其:①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代词,他们
②其皆出于此乎 助词,表推测语气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代词,他的;代词,他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那些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他们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 助词,表反问语气
(2)词类活用
①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⑤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内容学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②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③ 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 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 ④小结本段: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①圣人无常师 名词,老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名词,老师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名词,老师
贤: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形容词,贤明
(2)词类活用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内容学习:
(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精选师说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吾师道也
(学习)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