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3-09-19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

  1、谈话:让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句来赞一赞他们喜欢的季节,由此出示老师给带来的一首诗《山行》 。引导生读通、读好、读精,在读中体会。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2、过渡导入《枫桥夜泊》,让生自读自悟,体会诗人的感情。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丽的。随着季节的更迭,它不时的变换着美丽的容颜。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一赞它。

  瞧同学们说的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的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让学生多读、想读、喜欢读。教师富有激励的语言更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的这么有感觉,老师也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⑴、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你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⑵、(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 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这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爱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黄昏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的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只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多比不上杜牧笔下红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假如邀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⑶、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秋天。请生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天,请把它读出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别,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别,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习《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近,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爱”。)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②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4)请大家思考一下: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的霜叶?

  诗人拿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我们来比较一下。

  ①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降低,春天的气温回升,这说明枫林霜叶所处的环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问引出枫叶精神:可是,被秋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枫叶却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这说明枫叶具有怎样的精神?(枫叶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因为“红如”不过是说霜叶和二月花一样红,而“红于”是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

  (6)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地说,《山行》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引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两个大组赛读古诗。

  四、古诗新唱,拓展阅读

  1、大家喜欢唱歌吗?古诗也是可以编成歌曲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实以前也有很多诗人写过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较一下,和诗人杜牧写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以前的诗人常常把秋天写得很凄凉萧条,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而诗人杜牧却把深秋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没有一点伤感之情。)

  3、也有一位诗人和杜牧一样,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词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杜牧和刘禹锡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也留心观察生活,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其实,一切诗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诗人写的凄凉的秋天还是杜牧写的充满生气的秋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5、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山行》 。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外面旅游时,如果欣赏到枫林的美景,能吟诵出诗人杜牧的诗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叶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刚才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希望学习古诗可以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想象,提高你们的素养!

  五、作业

  想象《山行》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 篇4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小学古诗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 相关内容:
  • 小学古诗教学的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它们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董汉英 刘金莲 彭青荣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 小学古诗词教案模板(精选14篇)

    学习目标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永远的白衣战士》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文章4~7自然段,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精神,学习人物品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精读课文,品读语句,体会人物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 公开课《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樱花(精选14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会教——千灯中心校公开课周庄小学:吴益花一、复习导入:出示:“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读好这些词语。...

  • 郑愁予《错误》公开课教案(精选16篇)

    教学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

  • 一节乱的公开课的教学反思(通用2篇)

    前一段时间内,我连续上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校内的公开课,另一节是南昌市的探究课。两节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节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

  • 雷雨公开课教案(精选2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18 雷 雨九原区沙河八小 常海燕教学目标: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用越____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 《雨后》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一、欣赏阅读,激发兴趣 1.简介作者。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作家——冰心。简介作者。许多小朋友都亲切地称她冰心奶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冰心奶奶写的富有童趣的诗歌《雨后》。...

  • 《雨点儿》公开课教案(通用15篇)

    1.师: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场雨……。(课件演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2.师:在没有花没有草的沙漠上,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 公开课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精选16篇)

    教学目标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 气候类型公开课教案(通用3篇)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

  • 搭石公开课的教案(精选4篇)

    搭石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 《比例》公开课教案(通用15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同学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同学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

  • 植树的季节公开课教案(通用3篇)

    教学目标:1、 认字17个,会写字9个。2、 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树木的热爱之情。教学建议:1、可以让学生从了解树木对人类的好处入手,从调查校园绿化环境做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爱绿、...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