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优秀教案(通用2篇)
北京春节优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篇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北京春节优秀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本篇文章老舍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以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语言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充分地发表读书见解,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多层次的朗读感悟和自主合作式的研读,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领悟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体会本课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及视频。
2.制作课件:春节的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把你过春节的趣事说一说,让大家也来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吗?(生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2.揭题: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图片欣赏唤起春节的记忆,回忆春节趣事,走近春节,揭示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正文的学习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后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试着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重点指导“醋、拌、燃、贩”的读音。注意易错字“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字典、词典弄懂,也可以请教伙伴或老师。
3.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蒜、醋、眨、宵、燃。学生独立书写,师生点评、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4.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
5.快速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的。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
6.学生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上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文本,自主读文归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加强朗读,感受语言
1.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最能表现春节氛围的词语和最能表现“年味儿”的句子。
3.学生汇报,引导思考:从这些词句中,你感觉北京的春节是一个怎样的春节?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年味儿”,为下节课的细读做铺垫。
四、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用他那京味儿十足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在这么多的节日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
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课内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通过查阅资料,加深了解我国各族人民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入文
1.认读词语: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2.小组互评、订正。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忙碌、热闹、喜庆、欢乐……)
设计意图:巩固词语,读准字音。引用多元话题,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个性化感悟,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乐于参与,使学生没有了“必须”做的压力。
二、品读课文,品京味儿年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些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生汇报交流)
(1)年前的忙碌。
①过渡:为了迎接春节,人们一般从入腊月就开始准备了。文中介绍了年前的哪些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有哪些讲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怎样的心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
②学生交流汇报,谈感受。
③质疑: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重点句品析: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在开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⑤小组轮读课文第1~7自然段,要读出浓浓的年味儿,然后评读。
(2)除夕真热闹。
①(课件播放除夕时喜庆的场景。)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找到最能表现除夕真热闹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标注重点词语。)
②小组研读,合作交流。
A.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B.第一句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C.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③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
(3)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①过渡:如果说除夕是家庭中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②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③课文描写了哪些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元宵节还有什么灯。
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然后进行句式练习。
④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读出这样火炽而美丽的节日气氛吗?
(4)初一的祥和与幸福。
①过渡:与除夕和元宵节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
②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9、10自然段,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气氛?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群的活动来体会。)
④指导朗读,读出不同人群的不同状态,从中感受初一的祥和与幸福。
(5)激趣:北京的春节热闹、祥和,大人、小孩都情趣盎然,相信同学们会从下面的童谣中品味出来。(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你从这样的春节中体会出了北京人的哪些心愿?说说你的感受。
2.课文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本,全面整合教材。不是必须按教师安排的任务去一项一项落实,而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生成自主感悟,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或意愿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感受情感,总结全篇
1.讨论:快速浏览课文,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可以运用“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结:春节是我国的一个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讲究的就是热闹、红火、祥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就让我们一边欣赏这首《恭喜发财》,一边观看课文的插图,再次感受过年的喜庆和热闹。
设计意图: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陶醉在北京祥和、热闹的年文化中,身心均受到感染。
四、布置作业,强化练笔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与家人过春节的情景,选择一个最难忘的时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2.搜集春联或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美味佳肴等,办一期春节简报。
设计意图:拓展语文教学外延,做到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顺序)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详略得当)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走进老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年味儿。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