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总动员》教案(精选10篇)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班最近在开展“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在我们进行二级主题“在海边”的活动中,孩子们发表了很多的意见:
“海水是咸的,因为里面有很多的盐。”
“海里面有鲨鱼,很凶猛的。”
“海里面还有小丑鱼。”
……
“海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动物,我们数也数不清的。”有个孩子提议,“我们去看一看《海底总动员》的VCD吧。”
下午,我利用游戏活动时间带幼儿观看了这部影片,在观看中,我寻找机会对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尼莫是谁呀?(小丑鱼),他们住的哪个粉红的地方是什么呀?(海葵),这些发光的鱼是什么鱼啊?(翻车鱼)等等。回到教室,孩子们的热情仍然不减。第二天,周言悦小朋友还从家里带来了《海底世界》的碟片,通过对《海底世界》的观看,孩子们对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生物惊奇不已,发出一阵阵“哇”的惊叹声,孩子们对海底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结合主题“动物大世界”,围绕神秘的“大海”,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经验活动。最初,我与孩子们一起去星海游玩,孩子们发现了黑黑的泥沙,发现了很多人在海边捉螃蟹,发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贝类饰品;之后,我还于孩子们一起去菜场找寻可食用的海洋生物,一起去超市发现制成干货的海洋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这次经验分享总结性的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海底世界的秘密,知道大海里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生物。
2、对海洋生物有探索的兴趣,并能表达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材料准备与环境创设
1、前期经验积累:
(1)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海洋资料
(2)海边玩耍,收集贝类饰品
(3)菜场找寻可以食用的海洋生物,超市发现用海洋生物制成的干货。
(4)班级环境创设:海底世界
2、材料准备:各种各样的海产品;录像;海贝类饰品;幼儿记录卡等。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1、各式各样的海贝类生物。
海里面还有哪些贝壳类的生物呢?
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
展示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总结:原来贝类生物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做美丽的装饰呢!
2、“鱼”(提供录像观看)
交流介绍海洋“鱼”的名称、主要特征。
观看录像。
总结:原来大海里有成千上万的鱼,它们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本领,既有趣又有用。
3、可食用海产品
交流收集的海产品
你们还吃过哪些海产品呢?
总结:原来大海里面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既美味、又有营养的食品。
二、延伸
和客人老师共同品尝海产品。(要求:告诉客人老师这是什么,跟客人老师交流)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排序的规律,有序地操作,并大胆记录。
2、体验和同伴合作完成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歌曲《海底总动员》,轻音乐,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这里是美丽的海底世界,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去海底世界游一游、玩一玩吧!(听音乐学小鱼游)
二、感知abbabb的规律,动手操作。
1、小丑鱼和蓝藻鱼有几条?它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呢?
2、小丑鱼第一个来排队,蓝藻鱼排在小丑鱼的后面,又有一条小丑鱼游来了,后面还跟着一条蓝藻鱼呢!猜猜蓝藻鱼后面会跟着谁呢?为什么?
总结:它们是按照: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一条蓝藻鱼,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一条蓝藻鱼……这样的规律来排队的。
3、集体讨论:出示小丑鱼、蓝藻鱼的标记,幼儿操作,按规律排队。
4、提升经验,总结方法。
三、感知abcabc的规律,幼儿合作完成操作。
1、出示范例,幼儿讨论。
小丑鱼、蓝藻鱼、海星开始玩排队游戏啦!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接下来是谁呢?你为什么这样排呢?
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种规律来排队,每次排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样。
四、实践操作,提升经验。
1、讲解操作要求--请你们两两合作动脑筋找出操作板上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接着排下去。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先完成的孩子讲述规律。
3、展示操作板,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的乐趣。
2、知道鲨鱼、章鱼、小丑鱼的结构特点,并用绘画表现出来。
3、运用不同的方式创作美术作品。
活动准备:
海底世界的照片、VCD、油画棒、各种颜色的手工纸、皱纹纸、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海底世界吗?上个星期老师也去了海底世界,看到海洋里的鱼漂亮极了,我把它们的照片拍了下来,你们想看吗?”
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已经布置好的墙面。
教师介绍鱼的形状、颜色及海洋里的景色。
二、基本部分:
1、播放《海底总动员》的光盘
教师:老师一放这个光盘小朋友们就都笑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画片吗?
幼儿:海底总动员
教师:谁知道《海底总动员》里,有什么鱼?
幼儿:有小丑鱼、鲨鱼、章鱼、还有海龟……
2、它们长的什么样?
教师分析鱼的结构,介绍鱼的画法。
①小丑鱼。先画一个不封口的椭圆,画出鱼头,再画鱼的眼睛,开口处画鱼的嘴巴,然后画鱼鳍,有背鳍、胸鳍、腹鳍,最后给小丑鱼画上美丽的花纹,可以是长条、三角,也可以是圆圈。
②章鱼。先画一个不封口的`圆,在圆上画章鱼的眼睛、嘴巴,最后画章鱼的触手,是长长的椭圆,弯弯曲曲的,可以多画几个。
③鲨鱼。先画一个长长的椭圆,后面不封口,再画鱼鳍、鱼尾,最后画鲨鱼的眼睛、嘴巴、鳃裂。
3、交待作业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很多材料有油画棒、各种颜色的手工纸、皱纹纸、胶水和剪刀,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拿。鱼的颜色可以涂得鲜艳些,还可以画些水草、珊瑚、贝壳,这样画面就丰富了。
幼儿作画,教师适当指导能力差的幼儿画鲨鱼、章鱼,并安排好画面;鼓励其他幼儿均匀涂色,大胆的想象。
三、结束部分:
将幼儿作品和海底世界的照片贴在一起,形成一幅大的“海底世界”墙饰,引导
幼儿欣赏,并说说哪些鱼画得好,为什么。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排序的规律,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按规律排序,能有序地操作,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歌曲《海底总动员》,轻音乐,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这里是美丽的海底世界,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去海底世界游一游、玩一玩吧!(听音乐学小鱼游)
二、感知ABABAB的规律,亲身尝试。
1、小丑鱼和蓝藻鱼有几条?它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呢?
2、小丑鱼第一个来排队,蓝藻鱼排在小丑鱼的后面,又有一条小丑鱼游来了,后面还跟着一条蓝藻鱼呢!猜猜蓝藻鱼后面会跟着谁呢?为什么?
总结:它们是按照: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这样的规律来排队的。
3、游戏:出示小丑鱼、蓝藻鱼的标记,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4、演示蓝藻鱼在前的排队方式,讨论应该怎样排队。
5、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三、感知ABBABB的规律,拓展思维。
1、小丑鱼和两只海星开始玩排队游戏啦!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接下来是谁呢?你为什么这样排呢?
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种规律来排队,每次排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样。
四、实践操作,提升经验。
1、讲解操作要求——请你们动脑筋找出操作板上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接着排下去。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先完成的孩子讲述规律。
3、展示操作板,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4、你们会按照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规律排队吗?请大家试试看!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运用线描画、撕贴的方式表现海底动植物的场景。
2.能尝试不同颜色的搭配,体验撕贴和线描画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学习过线描画,了解海底常见的生物种类
材料准备:《海底总动员》PPT、素描纸、彩色打印纸(小纸片)和浆糊、棉签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1,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提问:海底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2.出示幻灯片2,欣赏海底世界的美丽景色
师:蓝色的海洋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海洋里有各种各样的鱼、海星、海马、螃蟹等动物;有各种各样的海草等”
3.出示饭灯片3—4,引导幼儿进行撕贴创作。
(1)出示幻灯片3:引导幼儿欣赏其他幼儿的作品
(2)出示幻灯片4:提出操作要求
4.幼儿操作,教师循环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活动材料能否满足孩子的活动需求,并及时提供材料。
5.评价和欣赏作品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大海中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名称、生活习惯。
2、能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对海洋世界的动物、植物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做有关海洋世界的调查。
2、师幼共同收集有关海洋动植物的图片。
3、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片段,《水族馆》音乐磁带、录音机。
4、教学挂图:《海洋世界》。
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播放动画片。
2、引导幼儿利用调查表,进一步认识各种海洋动植物。
教师:除了动画片离得这些动植物,大海里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本领?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交流,提醒幼儿轮流介绍,并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述。
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教学挂图和相应的动植物图片。"教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的海洋动植物?你最喜欢哪一种动植物?他叫上你名字?有什么本领?”
3、引导幼儿确立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我们一共收集了多少种动植物的资料。
教师:把它们拜访在一起时,怎样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呢?(引导幼儿进行动植物分类。)动物有这么多种,还可以怎样区分呢?
4、教师引导幼儿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教师:假如这里是大海,你想做大海里的什么动物或植物?
教师:你希望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海呢?
教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水族馆》学一学你想做的动植物的样子,好吗?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喜欢的海洋动植物。
活动反思: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排序的规律,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按规律排序,能有序地操作,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歌曲,轻音乐,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配套课件:小班数学课件《海底总动员》PPT课件
活动过程: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海底总动员》含PPT课件
总结:它们是按照: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这样的规律来排队的。
3、游戏:出示小丑鱼、蓝藻鱼的标记,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4、演示蓝藻鱼在前的排队方式,讨论应该怎样排队。
5、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三、感知ABBABB的规律,拓展思维。
1、小丑鱼和两只海星开始玩排队游戏啦!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接下来是谁呢?你为什么这样排呢?
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种规律来排队,每次排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样。
四、实践操作,提升经验。
1、讲解操作要求——请你们动脑筋找出操作板上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接着排下去。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先完成的孩子讲述规律。
3、展示操作板,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4、你们会按照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规律排队吗?请大家试试看!
活动反思:
一般来说,幼儿对于数学活动会显得很不感兴趣。但在这个数学活动中我看的出幼儿一直处于好学、兴奋的这个状态中。
优:让幼儿体验到了对数学活动的乐趣,让他们变的主动在学。目标也有基本达到。环节设计比较清晰,新颖,难度也层层递进,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不停的围绕我的思维转。
缺:在有些细节方面我想的还不够周到。导致幼儿在找树叶这个环节中进行了过于简单的操作,幼儿没有动脑筋,没有去数数。在请个别幼儿上来介绍瓢虫和纠错的时候可以请下面的孩子也参与进来。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加了难度,却并没有进行讲解示范,导致幼儿盲目操作,一片混乱。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磨练,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排序的规律,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按规律排序,能有序地操作,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歌曲《海底总动员》,轻音乐,动物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这里是美丽的海底世界,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去海底世界游一游、玩一玩吧!(听音乐学小鱼游)
二、感知ABABAB的规律,亲身尝试。
1、小丑鱼和蓝藻鱼有几条?它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呢?
2、小丑鱼第一个来排队,蓝藻鱼排在小丑鱼的后面,又有一条小丑鱼游来了,后面还跟着一条蓝藻鱼呢!出自:大;考.吧"猜猜蓝藻鱼后面会跟着谁呢?为什么?
总结:它们是按照: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一条小丑鱼,一条蓝藻鱼……这样的规律来排队的。
3、游戏:出示小丑鱼、蓝藻鱼的标记,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4、演示蓝藻鱼在前的排队方式,讨论应该怎样排队。
5、请幼儿扮演小鱼,按规律排队。
三、感知ABBABB的规律,拓展思维。
1、小丑鱼和两只海星开始玩排队游戏啦!看看他们是怎么排队的?
2、接下来是谁呢?你为什么这样排呢?
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种规律来排队,每次排队的方法都可以不一样。
四、实践操作,提升经验。
1、讲解操作要求——请你们动脑筋找出操作板上小动物排队的规律,接着排下去。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先完成的孩子讲述规律。
3、展示操作板,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4、你们会按照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规律排队吗?请大家试试看!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的乐趣。
2、知道鲨鱼、章鱼、小丑鱼的结构特点,并用绘画表现出来。
3、运用不同的方式创作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海底世界的照片、油画棒、各种颜色的手工纸、皱纹纸、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海底世界吗?上个星期老师也去了海底世界,看到海洋里的鱼漂亮极了,我把它们的照片拍了下来,你们想看吗?" 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已经布置好的墙面。 教师介绍鱼的形状、颜色及海洋里的景色。
二、基本部分:
1、播放《海底总动员》的光盘
教师:老师一放这个光盘小朋友们就都笑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画片吗?
幼儿:海底总动员
教师:谁知道《海底总动员》里,有什么鱼?
幼儿:有小丑鱼、鲨鱼、章鱼、还有海龟……
2、它们长的什么样? 教师分析鱼的结构,介绍鱼的画法。
①小丑鱼。先画一个不封口的椭圆,画出鱼头,再画鱼的眼睛,开口处画鱼的嘴巴,然后画鱼鳍,有背鳍、胸鳍、腹鳍,最后给小丑鱼画上美丽的花纹,可以是长条、三角,也可以是圆圈。
②章鱼。先画一个不封口的圆,在圆上画章鱼的眼睛、嘴巴,最后画章鱼的触手,是长长的椭圆,弯弯曲曲的,可以多画几个。
③鲨鱼。先画一个长长的椭圆,后面不封口,再画鱼鳍、鱼尾,最后画鲨鱼的眼睛、嘴巴、鳃裂。
3、交待作业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很多材料有油画棒、各种颜色的手工纸、皱纹纸、胶水和剪刀,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拿。鱼的颜色可以涂得鲜艳些,还可以画些水草、珊瑚、贝壳,这样画面就丰富了。幼儿作画,教师适当指导能力差的幼儿画鲨鱼、章鱼,并安排好画面;鼓励其他幼儿均匀涂色,大胆的想象。
三、结束部分:
将幼儿作品和海底世界的照片贴在一起,形成一幅大的"海底世界"墙饰,引导 幼儿欣赏,并说说哪些鱼画得好,为什么。
《海底总动员》教案 篇10
《海底总动员》是根据音乐教学活动《玩具进行曲》改编的一首符合小班幼儿学唱的歌曲,在小班上学期就孩子们就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并能用很好听的声音唱出来,在节奏方面没有进行改动,只是在歌词部分将“玩具快快来”改成了“海底总动员”,将“小狗、小猫、小汽车、小娃娃”改成了“小鱼、小虾、螃蟹、海龟”,在其他部分几乎未曾改变,通过这样一个音乐最后要完成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能边唱歌边进行表演,呈现出歌表演的效果。
首先在第一课时中,让孩子们掌握这首歌的歌词,学唱这首歌。开场环节应《玩具进行曲》带孩子们入场以唤起孩子们的记忆,结果很多孩子在听到老师弹这首歌时都轻轻得哼了起来,有些小朋友边进场边唱歌有的还敲鼓,等小朋友们坐下来以后,请孩子们进行了发声联系。因为发声联系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有着基础作用,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很用心地在做,尽量提醒孩子们要用好听的声音来唱,有些孩子胆子比较小口腔打开不够,我就引导他们要张开嘴巴微微笑地来唱,很多孩子经过提醒之后发声练习的声音显得动听、优美了许多。接下来就开始讲故事:“在大海的深处住这一群小动物,今天他们要一起总动员出去玩,我们来听听看都有谁呢?”,听完之后基本上都能把听到的小动物说出来,为了让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能更顺利些,我让孩子们和小动物打招呼,几遍下来以后大家都记住了这歌的歌词,但在接下来的歌唱教学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孩子们对”海底总动员“是什么意思不理解,所以在唱到这句歌词的时候总是没有声音没人唱,后来大家提出来: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相对比较匮乏,对”海底总动员“这一词比较难理解,所以在活动前要对“海底总动员”进行渗透和讲解,使孩子们理解之后以便更好的学习这首歌曲。在“小鱼、小虾、螃蟹、海龟”这一段虽然孩子们都能念出来了但是到真正唱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有点慌乱,可能如果让孩子们用唱的形式来和小动物来打招呼孩子们对这段歌词掌握会更好一些。
在第二研时,我首先在课前对孩子们讲解了什么是“海底总动员”,孩子们对“海底总动员”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课时孩子们的发声练习还是比较到位的,由于在第一研中孩子们对歌词掌握不是很好,在第二研时,我让孩子们用唱的形式唱出:小鱼、小虾、螃蟹、海龟,把这一句作为一个重点来解决,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小鱼、小虾、螃蟹、海龟“的图片,几遍唱下来以后孩子们对这一句已经掌握的较好了,于是我们再来学整首歌曲。由于孩子们已经学过《玩具进行曲》这首歌曲了,所以在其他句的歌唱上基本没有多大的阻碍和难度,就是个别几个孩子有把“小鱼、小虾、螃蟹、海龟”唱成“小狗、小猫、小汽车、小娃娃”经过几次看图片的引导之后孩子们也都唱对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孩子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来唱进行曲的风格。有些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不理解,不知道要怎样唱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于是我提醒他们:唱歌的时候要把背挺起来,这是一首进行曲,小动物们排好队可有精神地要出发了,还敲了小鼓。孩子们在听到这句话后唱歌的声音明显比前面好了很多,声音变的铿锵有力了许多。
在接下来的第二研时中,要让孩子们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用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表现歌曲。原本想让孩子们做一下每个小动物的动作,后来想一想太多了会比较乱,所以在活动中,让孩子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来进行创编,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如:小鱼游有左边游,右边游,双手合起来游,一前一后游。请孩子们创编好动作以后,在他们的手上套上了小动物的牌子,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律动中能知道自己的角色。第一遍律动下来以后发现小朋友的兴趣很足,但是唱歌的声音没有原先的好听了,经老师提醒以后又变的好了一些,有个别几个幼儿能有节奏的跟着做动作,有些孩子动作则比较自由。在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拍好队,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角色的歌表演唱,这是其中的一个缺陷。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后,歌表演的形式有点出来,但还不够明显。想要做好歌表演可能还需要经过多次的练习以后才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