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精选13篇)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18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精选13篇)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1

  教材简析:

  《出塞》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后人曾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评价甚高。这首诗的主旨看上去是一首歌颂守边将士、怀念守边名将的诗,但是构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远。诗人从千年以前的秦汉、万里之外的关山写起,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明月依旧,关山仍在,连年战争不断,将士们为国捐躯,百姓们流离失所。自古以来,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忧患,对英雄的怀念和歌颂,更写出了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和祈求和平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字.

  2.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感悟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一、引入

  1.你知道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还存在战争?我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希望人类和平,在古代,各民族间经历了无数次战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我们从诗中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况,体会诗人的情感。

  2.齐读课题《出塞》(板书),多音字“塞”还读什么?有关诗人,你知道什么?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听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3.齐读第一句,找出书中哪一幅图是写这句诗的?“关”指什么?“明月”代表什么?还学过那些带有明月的诗句?古人借明月寄托思念,今天,我们仍可以把它写进作文里。

  4.过渡:明月和关塞还在而战争的人呢?哪一句能看出来?理解第二句。假如你是战士,会想些什么?战士的家人又会说些什么?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战士的心情?

  5.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

  6.过渡:诗人有感于战士远赴边疆不再归还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感想,齐读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结合图理解。“飞将”指谁?有关李广你都知道什么?“教”是什么意思?字里行间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希望朝廷启用良将,让人们不再战争。指责了统治者的无能,诗人关心国家安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爱国,你能做到什么。

  三、感悟古诗

  1、读全诗,第一句“明月,关塞”写什么?(景物)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寄托了深厚的情感。第二句,联想到人,人不在,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借古代李广讽刺当今守边将领的无能,语言含蓄,感情深沉。

  2.再读几遍,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五、小结:齐背古诗

  板书:

  明月 关塞 依旧 渴望和平

  出塞 龙城 飞将 不在 关爱生命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释较合理。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  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  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b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3)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4)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5)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6)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1)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2)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3)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5)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 月

  边关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6

  今天,我在教学古诗《出塞》一诗的时候,一天始的教学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很是平淡。我想这首诗的教学不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也就是能理解诗意,能一句句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上的收获应该不大吧?

  诗已经讲读到差不多了,还剩下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像是例行公事,他们实在不能体会到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就直接告诉他们算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思想情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说 说为什么?试试看。未曾想到,却出现了下面的对话:

  生甲:我喜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想到的是:虽然边关和明月依旧,战事不断,戊戌边关的人没有归来,让家人期盼。可是,戊戌边关的人没有回来是为什么呢?他们也许已经战死了,也许他们还活着,但却没想过要回到家乡来,他们是在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他们是无名的英雄!我为他们骄傲!

  我在心里想,教参上的建议是:“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第十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而作为学生这样的理解,好像与教学参考的不大相符。但学生已经说到这儿,我想让学生继续说下去。

  生乙:我也赞成他的观点,国家的安宁与战士不辞辛劳的戊戌边关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可还有一点,我觉得作者还表达了人们渴望和平,他们不希望战争继续,他们更渴望过上没有战争的平静的生活。

  生丙:我喜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表达了作都对李广将军的赞美,希望能有良将代为戊戌边关,让国内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情。可有一点我认为不同: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应该是全体战士努力的结果,即使有好的将军,没有战士们誓死卫国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场战争也会失败的!

  一时间,教室里七嘴八舌,好不热烈!

  是啊,学生的理解也许和教材本身既定的目标有所区别,但从学生的谈话中却可以体会得出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从更多的电视剧或一些书籍上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对国家的安定团结有这样的认识,已经让我们心满意足,倍感欣慰了。

  这些,就是我在这堂课上的意外收获。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7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书:边关)介绍王昌龄(出示幻灯片)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学生全班齐读古诗。

  三、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古诗描绘的是哪个时期的情景?

  诗中的边塞在哪儿?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同一时间在边塞看见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关塞是汉代的呢?

  ⑷学一学。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战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作战,夜晚孤独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是征人们回家有望吗?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把古诗中隐藏的名将找出来,想想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

  “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⑵作者在这里假设了什么?介绍李广。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从这种假设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关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⑷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⑸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

  (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诗理解(课件),学生齐诵全诗。背诵古诗。

  七.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八、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首古诗不仅反映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侮而长期戌边“万里征战”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把个人安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此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全诗写得悲壮而不凄凉,畅明而不浅露,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有风格。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释较合理。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9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 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 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 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3)作者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

  四、背默过关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10

  《出塞》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强化感受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我注重通过录象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2、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四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高适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内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 篇1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qing: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qing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          城头铁鼓声犹震,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中国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出塞》优秀备课教案范文(精选13篇) 相关内容:
  • 《出塞》教学片段(精选17篇)

    师:诗歌的解释不过是后人根据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古人的注释以及一些相关资料推测出来的。别人能做好的事,相信同学们也能行。这节课同学们就根据《出塞》的注释、插图和咱们四年来学习古诗的知识经验大胆去猜一猜,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 《出塞》教案(精选13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 《出塞》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 千年的呼唤——《出塞》教学设想(精选14篇)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教学流程:一、揭题,摹“塞”之形。1、板书“边塞”。...

  • 《出塞》教学实录(通用14篇)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

  • 【六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 《出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

  •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会背诵、默写。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 《出塞》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千年的呼唤——《出塞》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平的情感。教学流程:一、揭题,摹“塞”之形。1、板书“边塞”。...

  • 《出塞》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出塞》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提供者李清华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出塞》这首诗由秦汉时的明月、关塞入笔,跨越千年时空,描述了历年来从未间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 《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导入:谈话:自古以来,边疆 的战争不...

  •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