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通用14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发布时间:2023-08-11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通用14篇)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2

  江苏泗阳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江苏省泗阳中学  葛庆中幼时记趣(两教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部分文言词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培养学生大声诵读进面感悟课文情趣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2.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新课学习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  zhì         藐miǎo           鹤    hè        强 jiàng           淚  lì           怡   yí              凹凸  ào tǚ     庞páng                砾  lì           邱   qiǚ             壑   hè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  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被……   6.学生翻译 7.师生纠正归纳小结1.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2.这一节课我们掌握了哪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 2.熟记所学的文言虚实词及文章的意思    环节个人备课过程教法学法点拔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1.大声背诵课文(先一生,后全体) 2.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文言知识a.文言实词b.文言虚词c.固定句式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研读课文1.导入:上一节,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 的大意,这一节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2.默读课文,思考(注意用四字短语归纳):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3.小组合作学习用四字短语归纳:  a.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呢?b.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4.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5.根据课文所叙,大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 会是什么样的吗?作者的童年生活,令你想到了什么了吗? 探究延伸1.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2.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你要能用文言写一写才高呢!)。 总结全文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 总结全文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 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作业布置1.熟练地牢记课文及文中的虚实词等 2.完成课后练习和练习册3.预习下一课:十三岁的际遇  板书设计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3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4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5

  

  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  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  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3分钟)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自读、相互纠正)(5分钟)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教师引导)(5分钟)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自学、讨论、交流、纠正)(10分钟)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拟   强   怡然称快   神游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评价)(10分钟)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课后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

  一、翻译全文、(合作交流)(10分钟)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

  “作……    观”、“以……     为”、“ ……   为所 ……    ”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10分钟)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讨论、交流)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活动(20分钟)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回忆、交流、评价)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 (5分钟)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    藐    怡    蹲    壑    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余年幼   拔山倒海   鞭之数十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徐喷以烟

  之   昂首观之  为    二虫尽为所吞    其                 以  

  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            使其冲烟飞鸣     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课程标准新教案》第56页《钓青蛙》)(课后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V》、《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浪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沟壑(hè) 土砾(lì) 凹凸(āo tū)

  怡然称快(yí) 庞然大物(páng) 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像雷。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观之:观察这一景象。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观赏,看。

  称快: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把。“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精神,意识。

  庞然:……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高而大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8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ァ〉谝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9

  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      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10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11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 稚 明察秋毫 纹理 物外 强

  素帐 唳 怡然 称快 凹凸

  以……为 …… 邱 壑 神游 浓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 “神游” “以……为……”

  (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设计: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欣赏青云白鹤图 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 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12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1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体现的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乐趣。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叙述自己童年趣事,加强口语训练。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探究学习"物外之趣"。

  3、认识与学会观察、想象、联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文言文语句意思。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布置作业:

  1、通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对有关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方法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导。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了解三件趣事,研究"物外之趣"。

  1、文章写了哪些童年生活?描绘了几幅图景?

  2、小组讨论,学习"物外之趣"。

  ①讨论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讨论"探究、练习"一)

  ②讨论"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三、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特点。

  四、知识拓展,比较学习

  学生阅读已发材料,比较《幼时记趣》小组讨论,说说

  ①沈复的"物外之趣"与鲁迅的百草园乐趣有何相同之处?

  ②写法上有何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篇文章?

  ④两位作者记述几时获取乐趣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五、口语训练:"我的童年进趣事"。

  你有哪些童年趣事?有类似课文中作者的经历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说得流利,说昨更有趣。

  六、布置作业。

  1、把"我的童年趣事"用笔写下来。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 篇14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

  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

  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翻译全文

  5、探究作者为何有“物外之趣”

  6、口述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

  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目标设定:(学生讨论制定)(3分钟)

  目标设想:

  1、  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  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3、  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1、教师活动: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

  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亿幼时的童真童趣。                                     

  2、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自主合作,理解疏通(3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自读、相互纠正)(5分钟)

  2、齐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感情。(教师引导)(5分钟)

  3、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自学、讨论、交流、纠正)(10分钟)

  如:明察秋毫   故   私   拟   强   怡然称快   神游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方   之   以   或   其

  4、  合作复述文中三件趣事。(自述、交流、评价)(10分钟)

  三、复习巩固。(10分钟)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目标设想:

  1、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情感

  3、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翻译全文、(合作交流)(10分钟)

  1、交换笔记本,检查翻译情况

  2、教师讲述课文中的省略句和固定句

  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

  “作……    观”、“以……     为”、“ ……   为所 ……    ”等

  二、学生质疑、探究思考(10分钟)

  比如: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讨论、交流)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活动(20分钟)

  1、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回忆、交流、评价)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组织成文。(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熟读课文并争取背诵

  2、笔记本上整理字词练习

  如:①、字音、字形

  稚    藐    怡    蹲    壑    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余年幼   拔山倒海   鞭之数十 

  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常蹲其身          徐喷以烟

  之   昂首观之  为    二虫尽为所吞    其                 以   

  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            使其冲烟飞鸣     以虫蚁为兽

  3、短文欣赏(《课程标准新教案》第56页《钓青蛙》)(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复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优秀(通用14篇) 相关内容:
  • 《幼时记趣》教案

    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 《幼时记趣》教案

    一、教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 《幼时记趣》教案4

    江苏泗阳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江苏省泗阳中学 葛庆中课 题幼时记趣(两教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部分文言词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和联想,说出童年的趣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的情感培养学...

  • 《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

  • 《幼时记趣》教案2

    幼 时 记 趣瓜洲镇中心中学 预设目标:1、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2、读准生字词、学习断句、熟读课文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3、借助字典、注释、弄清有关字词解释察 故 私 拟 强 怡然 徐 唳 拔 鞭 方 之 其 以 为 或 4、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 《幼时记趣》教案3

    幼时记趣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精选16篇)

    【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2、学会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3、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重点一: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大意。...

  •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精选13篇)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精选2篇)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教学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 幼时记趣(精选12篇)

    7、幼时记趣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教学设计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二 四大板块1: 诵读,整体感知.2; 疏通文意,说译文.3 研读课文.4 拓展迁移.三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

  • 幼时记趣(通用14篇)

    卫国中学刘凤兰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学具:教学方法:教学时...

  •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精选12篇)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 幼时记趣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幼时记趣》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课文,选自《浮生六记》。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幼时记趣》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幼时记趣》阅读原文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幼时记趣阅读题的答案

    阅读理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和技能,也是各种考试中不可或缺的考试题型。以下这篇幼时记趣阅读答案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