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1
教学课题:《所见》
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
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
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
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
生①:所以
生②:所有
生③:储蓄所
生④:所长
生⑤:所向无敌
......
(屏幕出现“所”字)
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生③:写这个字要注意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生④:写这个字要注意第六笔竖撇对齐第二笔写在竖中线上。
生⑤: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七笔横对齐第三笔横折起笔。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请大家看老师范写。
生:动笔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所”字。(小组同学交换检查,互相修改)
师:学习第二个生字“振”,谁愿意领同学读这个字?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zhèn,它是翘舌音,请大家注意。(同学们开火车式读)
师:“振”这个字你是怎样学习的?
生:我是这样学习这个字的。“振” 部,左右结构,共10画。
师:大家判断。
生:齐答“对”。
师:大家想想,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我们学过“晨”字,去掉“日”字,加上“ ”,就是“振”字。(随着学生叙述,电脑演示,一个“晨”字出现在屏幕上,只见两个小孩用手扛走“日”,又有两个少先队员用手推车推来一个“ ”倒在“辰”旁,共同组成“振”。)
师:同学们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那“振”这个字在哪句诗中呢?大家齐读。
生:(齐读)歌声振林樾。
师:“振”在诗中什么意思?
生:“振”在诗中是振荡的意思。
师:谁来用“振”组词?
生①:振动
生②:振奋
生③:振兴
生④:振作
......
师:书空“振”的笔顺。
生:一笔横,二笔竖钩,三笔提,四笔横,五笔竖撇,六笔横,七笔横,八笔竖提,九笔撇,十笔捺。(屏幕出现空白田字格,学生说一笔,电脑打一笔)
师:同学们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①:写这个字要注意头不齐,左高右低,脚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右边第二笔撇写在竖中线上。
生③: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四笔横间距相等。
生④: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五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生⑤:我给补充,第六笔短撇在竖中线起笔,捺从中心捺出。
师:范写一个“振”字。
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振”字。
师:请大家互相交换修改。
师:学习第三个生字“欲”,跟我读yu。
生:一行同学开火车式读。
师:“欲”这个字你是怎样学习它的?
生:我是这样学习这个字的。“欲”谷部,左右结构,11画。
师:非常准确,这个词怎样记忆呢?
生:用学过的“歌”字去掉“哥”,换上谷部,注意谷字作偏旁,第四笔捺变点。
师:同学们看屏幕。(电脑显示“歌”字,“哥”字向左上角飞去,“谷”字从左下角飞出,飞到“欠”字左面,同时“谷”字的第四笔捺变成红色长点。)
师:“欲”字在哪句诗中?
:“欲”字在“意欲捕鸣蝉”这句诗中,是想要的意思。
师:小组讨论一下写“欲”字要注意什么?分析讨论后每位同学动笔在练习本上写一个。(写完之后,小组长一个个地指导,订正时,用实物投影打出学生写的字。互相指正、比较、修改。)
师:出示第四个生字“蝉”,蝉也就是知了,是一种昆虫,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生:“虫”字旁加上单位的“单”,就是蝉。(屏幕出现一只知了向“单”字爬,爬到“单”字旁边,变成虫字旁,组成蝉。)
师:这个字怎样才能写好呢?请同学们讨论之后再动笔写字。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生字,谁愿意领大家读字再组词。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所,所有;振,振动;欲,欲望;蝉,鸣蝉。
师: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四个字的?首先,我们要读准字音;接下来,我们又分析了生字的偏旁、结构、笔画、记忆方法,这就是分析字形;之后,我们又到语言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了字义,这是理解、运用;最后,我们动笔写字叫书写生字。(屏幕出示学习方法──⒈读准字音⒉分析字形⒊理解运用⒋书写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着这四步自学后两个生字“忽”、“闭”,让它们尽快地成为你的好朋友吧!
生:小组讨论自学。
师:谁来汇报“忽”字?
生:请同学们跟我读hu。我是这样学习这个字的,心部,上下结构,8画。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物”去牛部换心字底,我组的词是忽然、忽略,请大字看我写的这个字。(用实物投影出示)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四笔的撇不要写得太长,第四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心”字托住“勿”字。
师:说得真好!谁来汇报“闭”字?
生:“闭”这个字我是这样学习的,它是半包围结构,门部,共6画,可以用“门”字加“才”字来记忆,我组的词是关闭、闭路,请同学们看我写的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钩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撇从中心起笔。
师:太精彩了。那么关于“闭”字,其它小组有要补充的吗?
生①:我们小组给他补充,“闭”字还可以用“闷”字来记忆。
生②:还可以用“闪”字来记忆。
生③:还可以用“问”字来记忆。
生④:“间”去“日”换上“才”就是“闭”。
(屏幕按学生所说显示)
师:六个字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谁想领大家读读并且组词?
生:所,所有;振,振荡;欲,欲望;蝉,鸣蝉;忽,忽然;闭,关闭。
师:想想这六个生字都是哪些结构的?
生: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屏幕显示六个生字和三种结构)
师:请同学们按结构分类。
生:左右结构的字有所、振、欲、蝉;上下结构的字有忽;半包围结构的字有闭。(根据学生所说,教师点击鼠标进行生字归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结识了6位好朋友,
让我们做个《找朋友》的游戏来结束这堂课!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2
【情景说明】
回顾古诗传统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词义──释诗意──背古诗。看起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感受,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画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图上有什么?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牛。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黄牛。
(故意把黄字读重些)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图看得很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小朋友观察得更仔细。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有一个小孩子骑在黄牛的背上。
生:我看见黄牛两边的路上有许多树。
生:我发现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
〖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主地学习状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统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片断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大屏幕上出示古诗《所见》)
师:你会读这首古诗吗?如果会读就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自由地读古诗《所见》)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我读懂了,“牧童”:就是那个放牛的小孩。
生:我知道了,“牧童骑黄牛”:就是那个小孩骑在黄牛的背上,你看,图上就是那个样子。
生:我读懂了,“歌声”:就是那个小孩子在唱着欢乐的歌声,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闭口立?”
师:这个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那个小孩子为什么忽然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因为他想捕捉那树上的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图中知道的,因为那个小孩眼睛望着树上的知了,嘴巴闭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只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声会把知了吓跑了。
师:哇!你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掌声,表扬他。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想捉到那只知了,就闭上嘴站立在那儿。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把学生当朋友,平待相处,笑脸相对,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说说你有什么不同想法?”一个一个地问题,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学片断三】
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刚才我们看了图片,也读了古诗,并且明白了诗意,下面,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组编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组合编故事,合演小品。)
师:哪个小组来把合作的结果,给大家讲一讲或者演一演。
生:我来讲,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小孩坐在黄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兴,就唱着欢乐的歌儿,唱着唱着,他不唱啦,因为他看见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连忙闭上嘴站在那儿。
生:我们小组来演一演,好吗?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有请。
(生演一演古诗的内容。)
师:大家来当评委,评一评怎么样?
生:我觉得第一小组讲得好,因为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我也觉得第一小组故事讲得好,因为听了那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我也会讲,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演得也可以。不过还要努力。
师:《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生:(摇头晃脑地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节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想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编故事、合演诗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活动5【练习】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活动5【练习】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4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5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6
【教学情景】
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我是这样骑黄牛的。
(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 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
哦!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让学生观察画面和联系诗句。)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
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 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哪?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用他手上的竹竿靠近蝉,然后让它爬下来。
师:好主意,那你来试一试!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也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教学反思】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优美的笛声,情趣的画面,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 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吟诵来完成的。学生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 “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7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生字不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思乡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因为孩子还是三年级,关于思乡之情还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难点定位为:在诵读中,感受美丽的秋天,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点评:情、读、悟,看似不相关,其实为一体。读中悟情,情中悟读,读是悟情之手段,读不离悟,悟中生情。本教学难点以诗情、以学情而定为诵读,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长。
三、说教学方法
引导联想法:古诗的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诵和背诵,让诗句的意境在学生的联想中生成,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句展开联想,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拓展积累法:古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生学习古诗,要从学习一首诗,领会其他同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学习古诗。落实教学中学会用注释理解诗意,感受思乡的美好情感。
点评:多种教学方法的交融,凸显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二是教师的传递之情,三是学生的体验之情,最终交汇、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识字写字。第二课时以感受情境,体验感情,拓展学习为主。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一课时要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认识思乡
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意境,要将意境结合在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中随机展示古代儿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动,将学生带入一种悠悠的古文化当中。
点评:诗,很美。它总是轻轻触动人心灵的琴弦,让人一辈子难忘。开课伊始,以音乐与图片在学生的内心建构起一方精神家园。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让学生先试着理解诗题。读一读古诗,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小朋友在做什么?诗人在哪里?理解“客”指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形式,学生对这一方法比较陌生。当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大家看古诗下面的注释,告诉他们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习古诗。
“借助注释,我们试着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填空这个拐杖,让学生边读边填空:夜_(时候),客(诗人),萧萧_(看见,听见),_(心里感到)。知_挑促织(想到),(心里感到。)
学生说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用拐杖来帮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注释来理解。在理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点评:以注释为拐杖,以填空为拐杖,降低学习要求,让学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导到想到的,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非常精妙,一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乡的树,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么?
抓“挑”字,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儿童捉蟋蟀的专注有趣),童年的活动多么有趣,诗人的心早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点评:该诗的解读,教师共用三招。第一招,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诗人的世界。将心比心,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营造环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的角色,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这一刻,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教师的引导自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一个“独”和“倍”。请学生给“独”组词,(孤独,单独)。提问:诗人外出求学,重阳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可热闹了。为什么是人觉得孤独呢?(引导学生明白这热闹是在异乡,不是诗人的,外面越热闹,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
点评:本环节紧扣一个“独”字。孤独裹挟着满腔的凄凉与愁绪,一个“独”字,上承游子的孤独,下启思乡的“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四)拓展学习,丰富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扩展诗文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中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让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在“量变中引起质变”。拓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题的古诗,另一种是展示诵读。多媒体播放古诗《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人日思归》、《杂诗》,交流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提问:在诵读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首诗触动了你?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表达感情方面的语言魅力。用古诗句接龙的方法进行展示:咱们来比一比,谁积累的古诗比较多,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名同学背下句,背不下来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诗接上,不能重复哦。小火车开起来。
这样就让学生将积累古诗变成一种乐趣。
点评:古诗教学因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古诗语言与现有学生语感相去甚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但本环节,教师以一篇带多篇,把阅读过程演绎成了发现的过程,更演变成了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学生的朗朗诵读中迎刃而解。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组古诗的学习,感受美丽的秋天
“两首古诗写的都是思乡,第一首诗写的是思故乡,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织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在异乡过重阳节,让诗人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些活动在诗人心里念念不忘,可见活动是多么有趣,要是让我们来写这些活动,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写细节,写人物心理活动)
可是诗人仅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让我们觉得有趣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联想,诗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环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说说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有趣的秋天。
点评:整堂课,始于想象的读,终于想象的写。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后在特定的心境中展开想象,想象的角度与广度都在增加,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让平面的文字立体,给予了它生命,让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灵性,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8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9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
(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1、示范指导:
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
(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2、自由练习书写。
(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3、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 “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10
佚名
所见
袁牧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树阴。
今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诵读:
①内容简介: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②写作特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要读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请将这首诗与后面的《小儿垂钓》对比着读,并分析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11
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五、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2.四幅古诗配画。3.相关头饰。六、设计思路:《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出示第一张图画,让幼儿自己说说内容,再出示第一句话:牧童骑黄牛(师边说边做动作,带领幼儿一起边说边做)。出示第二张图片,师:你们看,这个小牧童嘴巴张的大大的,在干嘛呢?(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唱歌),他的声音真响亮,都传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呦!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呢。师当牧童,幼儿作大树,进行互动表演 ,感受牧童响亮的声音,引导第二句话:歌声振林樾。师总结:在这两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先说,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一遍)。师: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画,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画和刚刚的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幅画)你们看,图片上出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蝉),原来是一只蝉,它在“知了知了”的鸣叫,我们可以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想去干嘛呀?(引导幼儿自己说想去捉蝉),“捉”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意欲捕鸣蝉。出示第四张图画,师:牧童本来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蝉,想去捕,于是他立马就干嘛了?(引导幼儿自己感受牧童闭上了嘴巴,从牛背上下来,站立着)这就是最后一句:忽然闭口立。师总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藏在这两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我们再一起将这两句念一遍:(幼儿和老师一起变念边说)。4)师带领幼儿用做动作、模仿古代诗人、打拍子的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进一步增强学习古诗的趣味性。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