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案(精选13篇)
《掩耳盗铃》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掩耳盗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掩耳盗铃》教案 篇3
在上学期,我在六(1)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二是明白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
我的整个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以回顾我们曾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导入,小组四人合作从字面来理解“掩耳盗铃”的意思,然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他偷到了铃吗?他为什么要掩着耳朵去偷铃呢?)要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去读课文。(第一遍朗朗地读,找生字;第二遍默默地读,看看明白了什么,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明白的。)读完课文让大家讨论: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分小组来表演这个故事。
课上完后,我感觉不成功。最后的故事表演没有时间,很遗憾,原因是下午一节课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主要原因在我。通过我的这堂课和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对语文课堂有这样一些教训、体会和感悟。
一、语文课上应该书声朗朗。
课后,我在《新课标解读》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讲风盛行,忽视学生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分析之分盛行,忽视整体感知和把握。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流弊,是违背学习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的,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大人,甚至当成了中文系的学生,把一首小小的,明白如话的诗歌或一个小故事首先拆成句,然后拆成字,在那里分析,甚至追问,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搞的糊里糊涂,而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孩子的读书声。其实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北师大版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朗朗上口的、极富音韵节奏的文章,是很适合孩子们去朗读的。孩子们没有去读,是没有给他们时间,是没有去引导他们,是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读自悟,他们是可以悟的。书声朗朗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我校园书声朗朗是语文老师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二、语文课上应该七嘴八舌。
我们大可不必要只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才让学生和学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交流,只要 是语文课堂,只要是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与老师据理力争,与自己的同学相互讨论,甚至提出疑问。可我有时不能做到真正放手,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让自己蹲下身子踏着学生的思维线来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生怕学生会提出一个怪怪的问题,打乱了原来的教案上的设计思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开放,要更加灵活,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说、能说、乐说。
三、语文课上应该想入菲菲。
听了张雪老师上的《家》这一课,给我印象很深,也很出彩的地方是老师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学生回答的非常精彩:“因为小鸟飞累了要到树林里休息。”“ 因为鸟妈妈要进去给小鸟喂吃的。”“因为大树可以为小鸟遮风挡雨。”老师又问:“树林还可以说是谁的家?”学生又展开了想象:是猴子的家,是蛇的家,是松鼠的家,是豹子的家,是蚂蚁的家,还是我们人类的家,还有学生马上说,我们要保护树木。看看,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呀!她在上《大家都说普通话》这一课时,问:“小鸟们唧唧喳喳都在说些什么呀?”一下又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是的,教材是死的,可孩子们的想象是鲜活的,为什么我们的课上的乏味,听者也昏昏,就是我们不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要时刻警醒我自己:不要让学生的想象力丧失在我的手里。
《掩耳盗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掩耳盗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 ,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 “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平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
(2)组词
(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六、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3.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掩耳盗铃》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习: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