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行路难的教案(精选3篇)

行路难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3-08-07

行路难的教案(精选3篇)

行路难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

  2课时20__年12月27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45分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问:那老师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自己说:(同学们理解的很透彻,看来同学们听课都非常专心啊!)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五、背诵课文并翻译诗句

  六、小结(3分钟)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行路难》这首诗,通过本节课,我们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思想境界。

  七、作业:(2分钟)

  见习题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第9道题。(6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3分)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8.(3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9.(3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行路难的教案 篇2

  一、导入

  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

  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

  (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4、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心情可以想象,这苦闷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6、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四、总结全诗

  1、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2、主题

  3、有一首对联是这样的: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是指谁?(李白),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的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 “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个读音为什么? )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

  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难!

  “停”“ 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 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 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 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

行路难的教案(精选3篇) 相关内容:
  • 行路难(精选14篇)

    30教案03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4.背诵默写该诗歌。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该诗歌。...

  • 行路难语文教案(通用7篇)

    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精选15篇)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精选14篇)

    1. 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 《行路难》语文教案(通用14篇)

    《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行 路 难(通用15篇)

    30教案03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4.背诵默写该诗歌。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该诗歌。...

  •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 《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点(精选14篇)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 《行路难》说课设计(精选14篇)

    沧州第五中学 王凯梅一、 教材分析:《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

  • 行路难(精选17篇)

    30教案03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4.背诵默写该诗歌。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该诗歌。...

  •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精选14篇)

    课 题《行路难》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行 路 难(精选17篇)

    30教案03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4.背诵默写该诗歌。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该诗歌。...

  • 《行路难》表格式教案

    课 题《行路难》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行路难

    30教案03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4.背诵默写该诗歌。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该诗歌。...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