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和狮子》教案(通用2篇)
《小猫和狮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力比较集中地倾听乐曲作品。
2、 在对比欣赏乐曲的情况下,辨听乐曲中高低、快慢、强弱特征和音色的变化,感受小猫弱小与狮子威武的不同乐曲形象。
3、 乐意尝试用身体动作模仿小猫和狮子,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小猫与狮子的图片及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听乐曲(小猫和狮子的乐曲)做律动入活动室。
1、听猫的乐曲时,边做律动边走到座位上,先不要坐下。
2、再听狮子的乐曲,原地做律动。乐曲结束后,坐下。二、再次听乐曲,引出小猫和狮子。
1、引导第二次听乐曲
师:今天,森林里来了两位小动物客人。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仔细听听再介绍给我。2、幼儿介绍出两位动物客人。
三、第三次欣赏乐曲,感受小猫和狮子的不同乐曲形象。
1、师:再听一次,谁告诉我,两段乐曲一样吗?
第一段乐曲听起来感觉怎么样?(轻柔)
第二段乐曲听起来感觉怎么样?(低沉)
2、师:哪一段乐曲像小猫?哪一段乐曲像狮子?为什么?
四、教师出示小猫和狮子的形态图片,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模仿小猫和狮子。
1、师:这两段乐曲分别表现的是小猫和狮子。你觉得在乐曲中小猫是什么样的?它在干什么?
2、请个别幼儿跟乐曲,看图模仿小猫形态。
3、引导个别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跟乐曲模仿小猫形态。
师小结:小猫是活泼可爱的,还喜欢蹦蹦跳跳的。
4、请个别幼儿跟乐曲,看图模仿狮子形态。
5、引导个别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跟乐曲模仿狮子形态。
师小结:狮子很威武的,它认为自己是狮子王,所以走起路来头都是抬得高高的。
五、听乐曲,玩游戏。
1、教师介绍玩法。
选一名或两名幼儿头戴狮子头饰,扮演狮子。其他幼儿头戴小猫头饰,扮演小猫。
当听到小猫乐曲时,“小猫们”尽情地做小猫各种有趣的动作。当听到狮子乐曲时,“小猫们”马上停止动作并造型。“小狮子”开始模仿狮子,大摇大摆地巡视一周,若发现有“小猫”在动了,将她抓出来。
2、幼儿游戏。狮子的角色可视情况而定,先由教师扮演,再有幼儿扮演。
【反思】:
本课《小猫和狮子》是一堂乐曲欣赏课,有别于其他的乐曲教学活动。由于中班幼儿听辨音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因此本课就需要幼儿会倾听,了解乐曲的名称和特点,辩听乐曲中明显不同的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的变化。通过幼儿熟知的两种不同类型动物形象(一种柔和,一种威武),来对应感受乐曲中两种不同的风格。让幼儿知道轻柔的乐曲是代表小猫,而低沉的乐曲是代表狮子。而这些体验强调的是由幼儿的直接经验获得的,不是老师间接知识的传授。
同时,还需要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 面的发展。幼儿在听辨音时,能基本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 情感,会由此产生一定的想像、联想。在《小猫和狮子》的下 半节课中,设计请幼儿模仿表演、做游戏这一环节本身,就是 增加幼儿对小猫和狮子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对乐曲 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同时也让幼儿在 尝试多种不同方式,表现对动物的认识和感受,这也是本单元 主题的目标之一。
《小猫和狮子》教案 篇2
《小猫和狮子》是中班年龄阶段的音乐欣赏活动,这个活动课是在主题书里找到的,看到这两段分明、容易辨别的的音乐时,我就决定在期中开课中就用这个活动了。关于活动目标,我也延续了主题书中所写的两个目标1.欣赏音乐,感受小猫弱小、狮子威武的不同音乐形象。2.乐意用身体动作大胆模仿和表现。但当我真正去欣赏这两段音乐时,我才发现《小猫和狮子》的音乐非常短,两段只有43秒,所以,我把两段音乐合并并重复,加长幼儿欣赏的时间。
当我实际去开展活动时,我还是发现了许多需要精进的地方:一、在模仿动物形象的时候,大部分是个别幼儿模仿,集体模仿较少,导致活动氛围比较低沉,没有调动起全部幼儿的兴趣。二、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不够多。因为音乐比较短,控制音乐比较难,所以我基本上坐着控制音乐,另外也为了维持常规问题所以很少与幼儿肢体上的互动。三、幼儿不合理的回答我却还要重复一遍,导致浪费了时间。四、音乐活动中,我较注重模仿方面的而忽略幼儿模仿时节奏方面的情况。
对于以上的不足之处,我做一下改进:一、在幼儿模仿动物形象这个环节上先请个别幼儿模仿,选个别精彩的模仿,再请全体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做动作。既满足了个别幼儿的表演需要,教师又能提取需要的个案,也满足了其余幼儿的表演欲望,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二、关于音乐控制,可以事先请配班老师配合,或者用电视机来播放音乐。另外适时的鼓励,表扬,让所有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激发有效互动。三、幼儿不合理的回答我可以直接忽略,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施行。而教师自己回应幼儿时,也要以简洁、明了的话语让幼儿明白自己的回答棒在什么地方、好在什么地方。四、在幼儿模仿时,表扬模仿好的,另外还要重点表扬在节奏上踩到点的幼儿,引导幼儿注意音乐节奏上的要求。
只有每次读教学活动后,都要回顾一下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有什么特别好的表现?为什么?哪个环节孩子与预期的表现不一样,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调整应对策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分享阅读教学水平。这次开课,我又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