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通用15篇)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发布时间:2023-08-04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通用15篇)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辽阔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怀古,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么……","既……又……","不管……总……"造句.

  提高对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认识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小节.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第一小节,体会草原的美.

  教学难点:

  对于"绿色渲染","墨线色勒"这两个国画技巧术语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书中第一幅插图的幻灯片一张;绘有草原上小丘的国画两张(一张只有绿色渲染,另一张小丘的线条用墨线勾出).

  导入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听了这段歌曲,你们知道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草原)

  你想知道关于草原的哪些情况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板书:13《草原》)跟着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草原的风情.

  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情况.

  开火车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师注意正音.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破的句子.

  学习第一小节

  老舍先生是因什么事去草原的(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旗"就相当于我们这儿的县.陈巴尔虎旗所在的大草原是个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投影(出示书中第一幅插图的投影).谁来说说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老舍先生是怎样介绍他眼中的草原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1小节,看看从中能得出对草原的哪些认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画下来.

  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草原的感觉,再说说是从第1小节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讨论时抓信以下几点:

  (1),"空气是那么清鲜,天气是那么明朗." 空气特别新鲜,天气特别晴朗.

  理解"那么……那么……"所起到的强调作用.练习用"那么……那么……"造句,区别比较"清鲜"和"新鲜","明朗"和"晴朗"的不同.

  (2),到处都是绿色——"一碧千里","翠流","绿毯","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等.理解"一碧千里","翠流".

  (3),在讨论时注意让学生红尘读自己找出的句子,要求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草原上天和地的感受体现出来.

  在第1小节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吗

  学生质疑:由其他同学解疑,教师点拔帮助,主要疑难有下面几点:

  (1),"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因为视野开阔而空气明净,所以再远的地方也看得很清楚,不会模糊一片.

  (2),"绿色渲染","墨线勾勒"——出示两幅绘有草原上小丘的中国画,一幅全用绿色渲染,使小丘和草原的界限融合.另一幅小丘边缘用墨线勾出,使小丘的线条清晰地凸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得出哪一幅是只用"绿色渲染",哪一幅还用上了"墨线勾勒",这样就形象而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词.再看图体会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幅图,给人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小丘和平地融为一体,和天地融为一体,那浓郁的绿色,甚至都渗入天边了.)

  (3),在解决某个疑难之后,让学生自由读读带有这个疑难的句子,再次体会该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看到这样的草原,你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老舍先生有这样的想法吗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指导用"既……又……"造句.

  不仅人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确实太美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再次出示投影图片)你能用书中的语句来介绍一下吗可以先读读背背第1小节.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看图背诵第1小节

  分清动,静描写

  在前面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大家说说本文的第1小节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学生讨论.

  练习

  画出第1小节中的比喻句,并思考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讨论.重点要让学生弄清最后一句"在这境界里,边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就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想象而非比喻.

  第二,三课时(略)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师……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一、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讲读分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了解蒙汉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培养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读写训练项目,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抓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加深对“展开丰富想象”和“抓住人物特点”等训练重点的认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句子含义也较深,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一、介绍写作背景和草原风土人情。

  向学生提供有关反映草原风光和草原民俗的图片和读物。其目的是:①为突破难点,理解课文作准备。②培养学生使用参考书的能力。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字词,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回味、洒脱、迂回、襟飘带舞、拘束、羞涩、会心

  四、出示预习提纲

  内容如下(教师巡视指导):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真读课文,按“写景”、“叙事”给课文分两部分。并按课后揭示,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段意。

  3.结合上下文,试着理解课后2题中的句子,为下节课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五、课上交流。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自由发言。

  1.说说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经过努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第二课时(讲读课)

  一、抓住总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清脉络,把握整体。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启发,引读,并板书总结句。

  (三)按照“写景”、“叙事”的写作方法给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总结句,逐段读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把预习所得充分表达出来,使学生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完善、深化,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学生边听乐曲伴奏下的有感情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富于诗情的画面。

  (五)小结写法。 (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恰当比喻。)

  学习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虽然难理解的句子较少,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较生疏,所以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先理清文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草原人民特有的欢迎客人的方式作为理解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一)理清脉络。(据课后提示,概括第二部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读议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两层,并说出层意。

  2.读议第一层,作者又进一步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辽阔、寂静)

  3.学习第二层。

  (1)出示文中插图的幻灯片,图文对照,说说草原人民是怎样迎客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比喻句,抓住表现“远迎、急切、盛装、人多”的词语,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通过写草原人民特有的迎客方式来表现的。)

  (三)按要求自学三、四、五自然段。

  1.自学提示:

  ①默读课文。

  ②“相见”、“款待”、“联欢”的场面是怎样的?

  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2.交流自学所得。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四)回到结句,总观全文,深化整体。

  教师利用板书和学生一起,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和写作特点以及本课重点训练项目三个面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练习课)(略)

  自评: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下面,着重谈谈《草原》讲读课的教学特点。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4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6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

  生:我感觉草原很美。

  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

  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

  (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来理解的。

  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

  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

  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

  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

  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

  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

  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理解词语。

  2.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 草原

  一碧千里 大 绿 景美 (静态)

  热情迎客 (动态)

  款待 好客 人情美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9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辽阔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怀古,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么……","既……又……","不管……总……"造句.

  提高对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认识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小节.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第一小节,体会草原的美.

  教学难点:

  对于"绿色渲染","墨线色勒"这两个国画技巧术语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书中第一幅插图的幻灯片一张;绘有草原上小丘的国画两张(一张只有绿色渲染,另一张小丘的线条用墨线勾出).

  导入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听了这段歌曲,你们知道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吗(板书:草原)

  你想知道关于草原的哪些情况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板书:13《草原》)跟着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草原的风情.

  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现在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情况.

  开火车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师注意正音.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破的句子.

  学习第一小节

  老舍先生是因什么事去草原的(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旗"就相当于我们这儿的县.陈巴尔虎旗所在的大草原是个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投影(出示书中第一幅插图的投影).谁来说说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老舍先生是怎样介绍他眼中的草原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1小节,看看从中能得出对草原的哪些认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画下来.

  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草原的感觉,再说说是从第1小节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讨论时抓信以下几点:

  (1)"空气是那么清鲜,天气是那么明朗." 空气特别新鲜,天气特别晴朗,理解"那么……那么……"所起到的强调作用.练习用"那么……那么……"造句,区别比较"清鲜"和"新鲜","明朗"和"晴朗"的不同.

  (2)到处都是绿色——"一碧千里","翠流","绿毯","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等.理解"一碧千里","翠流".

  (3)在讨论时注意让学生红尘读自己找出的句子,要求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草原上天和地的感受体现出来.

  在第1小节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吗

  学生质疑:由其他同学解疑,教师点拔帮助,主要疑难有下面几点:

  (1)"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因为视野开阔而空气明净,所以再远的地方也看得很清楚,不会模糊一片.

  (2)"绿色渲染","墨线勾勒"——出示两幅绘有草原上小丘的中国画,一幅全用绿色渲染,使小丘和草原的界限融合.另一幅小丘边缘用墨线勾出,使小丘的线条清晰地凸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得出哪一幅是只用"绿色渲染",哪一幅还用上了"墨线勾勒",这样就形象而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词.再看图体会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幅图,给人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小丘和平地融为一体,和天地融为一体,那浓郁的绿色,甚至都渗入天边了.)

  (3)在解决某个疑难之后,让学生自由读读带有这个疑难的句子,再次体会该句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看到这样的草原,你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老舍先生有这样的想法吗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指导用"既……又……"造句.

  不仅人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确实太美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再次出示投影图片)你能用书中的语句来介绍一下吗可以先读读背背第1小节.

  学生练习背诵,指名看图背诵第1小节

  分清动,静描写

  在前面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大家说说本文的第1小节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学生讨论.

  练习

  画出第1小节中的比喻句,并思考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讨论.重点要让学生弄清最后一句"在这境界里,边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就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是想象而非比喻.

  第二,三课时(略)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0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1

  活动目标:

  根据乐句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学跳蒙古的民族舞蹈。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对合作表演产生兴趣。学习简单的队形变化。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活动室,请幼儿坐。

  提问:哪个民族的人们喜欢骑马与唱歌呢?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的民族音乐清小朋友欣赏。

  二、幼儿安静倾听第一遍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感觉?想干什么?

  那就请小朋友根据音乐的节奏,用你喜欢的音乐来表现音乐吧!

  三、幼儿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提问:刚才你都做了哪些动作?大家一起尝试!

  今天我们就来跳草原儿女这个舞蹈,先让我们听听音乐有几部分?

  四、再次倾听音乐,教师绘画图谱。

  五、分析图谱,前奏,第一部分,间奏,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奏。

  六、出示筷子,教师示范《草原儿女》舞蹈。

  七、与幼儿一同回顾动作,学习吸跳跑马步,平步,左右弓步,晃手等基本舞蹈动作。

  八、出示队形图谱,请幼儿练习队形。

  九、加音乐及队形完整表现舞蹈,对出现对难点处给与指导。

  十、分组进行舞蹈。

  十一、活动自然结束。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3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

  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让学生尽情描述。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引入课题《草原即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se)欲流。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相机板书:草原——广袤)

  2.学习第2段。

  (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 (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 (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

  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

  (4)教师指导批写: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

  (5)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书:牧民——雄姿)

  3.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 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

  4.读中体会,学习4~7段。

  (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

  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板书:云彩——变幻无穷)

  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

  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绮丽)

  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

  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学生做好旁批。

  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板书:美丽辽阔)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

  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4

  [题旨说明]

  1.第一题,是熟悉课文内容的练习,同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词语练习。

  2.第二题,是比喻句的练习,要弄清楚“本体”、“喻体”,但不能出现术语。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导]

  1.组织指导自我评价:积累的词语有多少,为什么能有这么多。

  2.进行小组互评,重点是:①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②背诵的情况。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激qing导入

  1、课前播放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问:你听出了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草原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3、欣赏草原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

  抽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

  (景色美 民族风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主要描写草原美的段落。

  2、草原景色美,美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上记号。

  3、抽生回答。

  4、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这些景物美的?

  ⑴ 天:“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比茫茫。”

  ⑶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⑷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分别找出并读出,抓住重点词理解,结合课件,图文并茂;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感情朗读。)

  5、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作者有什么感受?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为什么惊叹?为什么久立四望?为什么又想低吟小诗?)

  骏马和大牛真的不动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吗?

  6、感情朗读。

  7、草原上的景美,人更美,草原上的蒙古同胞多么热情好客呀!

  ⑴ 以四人小组学习读读写蒙古同胞热情好客的段落。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画出相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 汇报交流,小结。

  ⑶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 提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② 满含深情地再次朗读。

  8、小结本课内容。

  四、课外延伸,思想教育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正如《爱我中华》这首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关于《草原》教案集合(通用15篇) 相关内容:
  • 《草原》教案模板(通用13篇)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二会字、4个新偏旁,理解部分词语;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草原》同步练习题(精选16篇)

    一、默写。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天的天( ),空气(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搞个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 ),平地( ),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 《静默草原》教案(通用13篇)

    一,教学目标:1、通过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充分发挥其审美体验的能动性。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品质的培养。3、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 课文《草原》优秀教案(通用13篇)

    教学目标: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 关于草原教案锦集(精选3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 《草原》教案范文锦集(通用16篇)

    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二、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通用17篇)

    《草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 《草原的早晨》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7篇)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时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 5.草原的早晨-共几课时-3课时第几课时--第2课时-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4个生字,认识牛字旁。...

  • 《草原》教学实录及简评(精选16篇)

    一、听歌导入二、检查预习三、理清文脉四、精读感悟五、背诵积累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注意听,听听歌中唱的什么?听歌交流生:草原师:怎样的草原?生:美丽的草原。...

  • 《草原》难句解析(通用14篇)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草原1草原(a、b案)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集锦(通用17篇)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二会字、4个新偏旁,理解部分词语;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精选草原教案集锦(精选17篇)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和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的思想感情。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学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体会重点句子...

  • 《草原》练习(精选12篇)

    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疾 (1)疾病 (2)痛苦 (3)痛恨 (4)急速猛烈群马疾驰 (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 疾苦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寂静 ( ) 羞涩 ( ) 拘束( ) 洒脱 ( ) 回味 (...

  • 《草原》教案模板合集(精选16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1、小组讨论。2、小结板书: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

  • 《草原》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这首歌词共分三小节,歌词中描写了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赞美了牧民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体现草原的美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草...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