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精选4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二类字只识不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30课《狼何鹿》。(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说说狼和鹿之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过度:课文中的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消灭了人人讨厌的狼会怎么样?请自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贪婪哀嚎提防狩猎青烟袅袅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语
葱绿 捕杀 灾难 下毒手 生机勃勃
枯黄 功臣 威胁 传染病 生儿育女
(2)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人们特意保护的鹿,倒成了“大坏蛋”。
(3)理解词语:
贪婪 哀嚎 提防 狩猎 青烟袅袅
(4)指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每个自然段将了什么?
(三)学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一、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插图。
(1)第一幅:请你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描写这个画面的?交流。
(2)第二幅:课文中哪些语句又是描写这个画面的呢?
(3)同样的森林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请你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来谈谈凯巴伯森林前后的变化。
交流:森林、鹿、狼。
4、啊,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小鹿嬉戏,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而如今的`凯巴伯森林却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美丽可爱的鹿在一只只死去。
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请你找到刚才那两段话,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读。
5、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凯巴伯森林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第二幅插图该怎么画?
交流
6、现在你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吗?请你用几句话概括地说一下。
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敌,于是人们( )狼,( )了鹿,使得鹿群( ),造成了森林的和鹿群自身的( )。
7、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老师这儿现在有三顶“帽子”要你戴“功臣”、“大坏蛋”、“自由王国”。
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这些“帽子”该戴在哪儿?为什么?
(四)延伸明理。
1、课上到这儿,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编者叔叔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课本中来,目的是什么呢?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 篇2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三、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 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2、教学资源应用设计
媒体 何时应用 达到目的投影演示课题及问题设计情景导入及初读课文前吸引学生注意,明确读课文目的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时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课留下深刻印象投影演示生字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后以有趣的形式反馈学习成果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录像在了解治水原因及治水结果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及为感情朗读做好铺垫互联网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介绍及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资料深入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时及拓展延伸时激发学生对大禹及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歌曲《为了谁》结束本课时为英雄唱赞歌,使情感得到升华。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内容资源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讲故事
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是的,大家读的这些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传话——《大禹治水》(多媒体出示课题),顺利导入新课。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故事,在老师指引下交流。
①课件的搜集神话故事
②课件
1、这一设计旨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的体验,学生对神话传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读故事
整体感知
1、读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在大屏幕上。
2、播放教师已制作好的课件(动画),再配上课文朗读。
3、把学生分成小组选组长,合作学习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做生字游戏。反馈学习成果。
1、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看动画、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学习结果,师生互动,评点正音。
课件1、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愿望,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学习,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2、学生已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可发挥学生自我评价作用。
细读故事
体验感悟
1、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在录像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2、同学们,画面上正是课文一自然段的`内容,让我们读出自己的心情,读出感情。
3、看到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灾难如此严重,想到父亲临终前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信念,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三、四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互相交流。
4、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也可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自行搜索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时大屏幕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画面,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感受。
5、课件将四自然段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再读、再体会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6、播放录像:大地恢复平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画面下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7、大屏幕出示大禹画像,教师鼓励学生回答,此刻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1、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多方位的思考与想象,并作出回答(如:看到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百姓无家可归,听到有人喊救命……。心情难过伤心。)
2、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有感情朗读一自然段。
3、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学生画出了表现大禹在治水时经历的困难与挫折的词句,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想象大禹还会吃哪些苦头,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4、根据老师的提示,明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法。进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5、注意屏幕上的红色字读,谈感受、谈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6、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五自然段,感受洪水治服后的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
7、学生对比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同时表达对大禹感激、敬仰之情。
录像
互联网
课件
1、播放录像,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更好的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让学生说看完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为朗读作好情感铺垫,用读来表现自己内心感受,自然而然的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2、对三个重点句段的处理,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师在重点、难点处给予引导,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在鼓励学生发言、交流时,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3、在录像的渲染下,提出你想对大禹说什么?学生在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时言语发源来自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七、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舍小家为大家,为民造福,无私奉献
八、练习设计
1、测试内容
①教师堂上提问:看到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大禹治理洪水时吃了哪些苦?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以及你今后将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②对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情况,网上信息的搜集、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堂进行反馈。
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理解“死而复生、起死回生、切脉、厥症”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转述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处了解到的情况。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扁鹊医治太子的过程,体会其高超的医术。
3、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了解了《起死回生》、《田忌赛马》和《完璧归赵》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记得第11课《起死回生》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扁鹊从侍卫官口中得知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入宫_________________,最后使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
2、(出示扁鹊图片)了解扁鹊吗?谁来说说看?
(1)生交流
(2)看来小朋友非常了解扁鹊。确实,扁鹊是个中医,中医往往是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给病人治病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扁鹊是如何让太子起死回生的?
二、预习反馈
1、师: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子新词,都知道怎么读吗?开小火车领读。纳闷侍卫病榻手腕凝神携带药囊切脉厥症大拇指议论纷纷起死回生死而复生
(1)切.脉:“切”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跟着我念“切脉”药囊.:“囊”字笔画既多又难写,它是上中下结构的。上边是“一”加上一个“中”,中间是“凸宝盖”的写法,下边是“两个口”加上“吵嚷”的“嚷”的右下部分。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厥症:厥症是什么意思?谁来读一读?(中医学病名。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过一定时间会苏醒的疾病。)
(2)师:生字新词都会读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通顺呢?打开书,翻到第36页。课文共有13小节,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过渡:小朋友读得真不错。
三、研读课文
研读第一节——第八节
1、现在自由轻声地读一读1-8小节。要求:用横线划出扁鹊的话,曲线划出侍卫官的话。开始。
2、谁来交流扁鹊的话?(红色标出),谁来交流侍卫官的话?(蓝色标出)。
3、都找到了扁鹊与侍卫官的话。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对话,边读边想:扁鹊从侍卫官口中了解到太子的什么信息?媒体出示:一向好好的(你们是从对话中得知3条信息的,再读读第一小节,还可以找到太子的什么信息?)只说胸口闷,就死了早上鸡叫的时候没过半天,还没入棺
4、师:谁能把4条信息连起来说一说?老师给你们一个句式:媒体出示: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得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扁鹊得知太子突然死了,心情非常着急;可他听说太子还没入棺,就送了口气。你们能不能把扁鹊由紧张到放松这个心情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
6、读得真好啊!让我们一起来读。男生读扁鹊说的话,女生读侍卫官说的话,老师读旁白。过渡:国王得知有人能让太子活过来,急忙请他入宫。那么扁鹊是如何为太子治病的呢?
研读第十节——第十一节
1、自由读读课文10-11小节,圈出扁鹊为太子治病的动词。板书:按、切、贴、听、取、扎、捡(竖排)
2、小朋友找到了这7个动词,现在老师请你们两两合作,一个先演扁鹊,边读边做做这7个动作;另一个做太子。稍后我们互换。
3、再读读课文,找找扁鹊在做这些动作时,太子有什么反应呢?请用直线划出相关内容。(生交流)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一读。
4、当扁鹊为太子扎针的时候,太子的反应是鼻翼扇动,眼皮睁开;当太子喝下药后,太子的反应是身体恢复健康。板书:鼻翼扇动、眼皮睁开、恢复健康
5、现在能不能看着老师的板书,把扁鹊是如何医治的,太子又是如何反应的,给大家介绍一下?(1-2人) 6、能不能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故事说得更清晰一些呢?说给同桌听一听。(3、4人) (出示:先、接着、然后、最后)
研读第十二节——第十三节
1、过渡:是呀,扁鹊真是妙手回春,能使太子起死回生,难怪国王竖起大拇指称赞扁鹊……(出示句子:“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1)个别读(2个)
(2)全体读
2、师:面对国王的称赞,扁鹊却谦虚地说……出示:“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
(1)个别读
(2)全体读
四、总结全文。
1、师:扁鹊真了不起啊,他使太子起死回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扁鹊是个怎样的人?
(1)生交流(板书:医术高超)
(2)面对国王对他的称赞,扁鹊却很谦虚,从中看出他是个医德高尚的人!(板书:医德高尚)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同学们回家后可将今天所学内容复述给爸爸妈妈听。下课!
《起死回生》教材理解
“起死回生”一词可在解题时直接检查学生预习状况;“纳闷”一词可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凝神”可让学生模拟当时扁鹊专注于听诊时的神情,进而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相关词语;“死而复生”则可通过与近义词“起死回生”的差异辨析来理解。当然方法的运用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个性化的理解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复述课文,教学时应围绕这一教学重点展开教学。
第一步:揭示目标,导入新课
在讲清本单元的目标后,教师可直接引入:复述课文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讲的故事就是——起死回生,然后破题,理解成语“起死回生”的意思(把将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文中指的是把看似已经死的人给救活了。引出“课文中是谁有如此高超的医术可以把看似已经死去的谁给救活了呢?从而整体进入课文,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扁鹊,并适当进行人物资料的补充。
第二步:整体入文,理清脉络
通过资料的补充,学生对扁鹊的医术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可请学生读文找出文中直接称赞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即“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国王竖起大拇指称赞说。接着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起死回生”的近义词——死而复生,进行两词的辨析。起死回生主要是从医生的角度出发,赞扬医生医术的高明,而死而复生往往是从病人的角度而言,两者的用法存在一定的区别。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未必能讲清其中的细微差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设计这样的选词填空来帮助理解词义,国王称赞扁鹊有怎么样的(起死回生的)本领,使得太子怎么样(死而复生),在此基础上体会两者在用法上的区别。并以此句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为什么国王会这样夸奖扁鹊呢?”让学生读读课文的1至12小节,即整个起死回生的过程。
第三步:读懂重点段落,尝试复述
整个过程可分为:打探和治病两个部分。
“打探”
部分可让学生读文,划出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口中了解到了些什么?这里有四句相关的句子,其中有一句反问句需要理解——从死到现在,还没过半天,哪就入棺了呢,然后句式归纳:扁鹊从行人及侍卫官的口中了解到了一向好好的虢国太子只说胸闷,今天早上死了,目前还没有入棺。这个概括的结果实则是简要复述的渗透,教师无需挑明,只需把它作为概括能力的训练,为以后的简要复述作铺垫。
扁鹊治病的过程分成“确诊病因”和“成功治疗”,按要求需复述。
从文中可知扁鹊确诊太子得了厥症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切脉,二是听诊,可谓医术精湛。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扁鹊确诊太子到底得了什么病,教师补充“厥症”相关知识。然后读文圈出扁鹊确诊病因的关键动作,接着理解到底是怎么切,怎么听的,可通过读读、演演、讲讲来帮助记忆。这里有一个词语“凝神”需理解,教师可适时帮助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成功治疗太子的病。扁鹊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针灸,二是用药。这段文章运用了交叉描写的方法,教学时可采用角色对读、配合读,边读边演等方法,体会扁鹊的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同时在演中质疑:体会文中的扁鹊从药囊中“捡”出几味药的“捡”的使用不恰当。
第四步:理解对话,体会人物品质
课文的.最后两节运用了对话的形式写了国王称赞扁鹊是神医,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扁鹊自称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道理,自己不过是治好了太子的病。一个是被扁鹊高明的医术所折服,禁不住啧啧称赞;另一个却轻描淡写,似是小事一件,不足挂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知道没有扁鹊的及时出手,并凭借其精湛的医术,太子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教学时,教师可抓住“不过”一词来做文章,扁鹊认为自己只不过治好了没有死的太子的病,是件小事,不足挂齿。你是怎么认为的?
扁鹊高尚的医德以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从文中的矛盾处加以理解,文中有两次提到了“死而复生”。一句是第9小节,扁鹊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另一句是文中最后一句“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前者扁鹊说自己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是出于急于救人的目的,他毛遂自荐,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皇宫,想做的仅仅是挽救一个可能还有一丝希望救活的病人。当病人被救活后,扁鹊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可能,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教学时通过对人物行为的质疑,即:扁鹊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样的话?为什么这样说?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扁鹊不仅仅是一个医术高明的神医,更是一位医德高尚的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写一个身边熟悉的人,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2.通过交流平台,学会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或向别人请教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通过识字加油站,学习读词语想象画面,从而认识生字。
4.通过词句段运用理解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
5.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一段话。
6.积累关于改过的名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
1.学会抓住特点写人物。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一、谈话导入,引出文题。
1.出示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热心肠、智多星、乐天派、昆虫迷、小问号、小书虫、幽默王子、故事大王、运动健将……
2.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
二、议一议,拓展思维。
1.再读上面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
2.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3.你还想到了哪些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形容谁?
三、明确主题。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件出示:亲人、同学、朋友……
2.你最想说谁?他哪一方面的特点让你难以忘记?(性格、特长、品质、爱好……)
3.课堂交流。
四、指导习作。
1.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
2.引导观察,发现特点。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见,我们在描写人物时,恰当地运用这些描写方法,才能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语言才会生动。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描写人物的时候不可能把语言、神态、动作等都写到,所以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
3.教师出示范例,学生读一读。
(1)指名反馈:写的是谁?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2)品读例文中的语句,学习小作者出色的表达。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完善习作。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一、欣赏佳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我的“花迷”爷爷
有人迷棋,有人迷戏,还有人迷球,而我爷爷迷的是花,他是一个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花迷。爷爷爱花,可真爱到“顶”了。为了得到奇花名花,他四处买花种,每次去书店也总不忘买几本有关养花的书。
记得有一天,天还没有亮,我正甜甜地睡着,突然耳边传来爷爷的声音:“伊可,快起来,昙花开了。”我迷迷糊糊地来到桌前,果然一朵美丽的昙花正徐徐开放着,那粉白的花瓣真令人喜爱。再看看爷爷,一边满脸兴奋地欣赏,一边不住地说:“昙花一现难得一见啊!”过了一会儿,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拿起放大镜专注地盯着昙花,仿佛要看清每根叶脉的颤动,每片花瓣的舒展。后来我才知道,爷爷为了观察昙花开放,一整夜没睡。奇怪的是,爷爷第二天还是那么精神。
我问爷爷为什么能把花养得那么好,爷爷对我说:“做一件事,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专心,必须付出代价。”
听了爷爷的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专心,必须付出代价。”这句话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点评:小作者重点抓住爷爷为了观察“昙花一现”而整夜不眠的典型事例做文章,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使人深受启迪。全文叙议结合,结尾使主题得到升华。
2.全班同学听后进行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议。
1.是否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2.选材是否恰当,对人物的描写是否生动细致,事情是否写清楚了。
3.用词造句是否妥帖、顺畅。
三、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教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让同学们评一评。
2.集体评析。
实物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四、小结延伸。
教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将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抄一抄,把习作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好吗?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回忆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
(1)让学生回忆自己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时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学生交流探讨。
(3)总结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
2.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查找资料。
(4)向别人请教。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词语:
旭日岛屿海滨沙滩
瞭望巡航缆绳铁锚
(1)学生自读词语,边读边画出生字。
(2)指名认一认,读一读。
2.认读生字“旭、屿、瞭、巡、缆、锚”。
3.再读词语,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学生自由交流。
(2)指名说,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旭日东升,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海防战士开着巡逻艇警惕地瞭望着广阔的海面,注视着海面上的动静。
生2:我仿佛看到海中的岛屿在旭日下是那么美,沙滩上的沙子金黄金黄的,战士们解开缆绳,开始了一天的巡航。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今天我们将这些生字词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又通过想象画面认识了不少生字,大家课后还要抓紧复习巩固,加深记忆。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体会两组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1.出示句子:
米饭没熟,还要再蒸一会儿。
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1)说一说“熟”分别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
(2)全班交流:第一句中“熟”的意思是食物烧煮到可吃得程度;第二句中的“熟”是指熟练。
2.出示句子:
我很喜欢苹果的味道。
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
(1)结合句子说一说“味道”的不同意思。
(2)选一选,“味道”在词典中有三种意思,你认为上面两句话中“味道”的意思分别是哪一种?
A.舌头接触东西时所得到的感觉。B.气味。
C.比喻某种感受、情趣、意味。
(3)全班交流,选出答案。(A、C)
3.练一练。
“骄傲”有两种意思:①不谦虚;②自豪。请你分别用这两种意思说一句话。
(二)下面的例句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读一读,再选一个开头照样子写一写。
1.课件展示课本第84页的两个例句。
(1)读一读这两句话。
(2)这两句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展开描写的?
(3)全班交流。
2.你能围绕一个事物具体写一写吗?请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写一写。
小丽多才多艺……
雨下得真大……
(1)小组讨论怎样写“小丽多才多艺”或“雨下得真大”。
(2)推荐代表交流。
(3)自己动笔写一写,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
(4)展示示例:小丽多才多艺,不但能歌善舞,还会弹钢琴,毛笔字也写得特别好。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名句,读准读通。
2.指名读,集体读。
3.引导观察发现:这些语句都是关于改过的名言警句。
4.学生说一说这些句子的大概意思,并说说这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勇于改过的名言警句?
6.师指导背诵,指名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