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教案(精选6篇)
镜泊湖教案 篇1
一、课时安排,一课一得
全文共分三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是读通课文,学习课文第1、2小节(体会湖名由来之奇、与形成之奇),重点放在学习按节意合并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方法上。
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学习课文第1、2小节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文第三、第四节(体会自然风光之奇与吊水楼瀑布之奇),重点放在学习课文第3、第4节的写作方法上(学习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练笔训练,把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第三教时,学习课文第五节,了解地下森林的奇。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原因,体会其奇之所在。
二、上课重点,读写结合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把一个事物的两个特点写具体,写什么?怎样写?如何衔接?如何动静结合?
其实,学生知道先概括后具体、知道总分,知道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就是真正到动笔时,就无处下手了,不知如何写具体。所以,老师上课的读写结合点要小,要切合学生实际。比如,本课第三小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自然朴实”作者选取的是山岩、花树、湖水、林海等,大自然赋予的,不经人工雕琢的景物,用(怎样的景物)这一词组,把它写具体了;写“绮丽多变”时,又选取了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山峦、石岛的样子,用(什么地方怎么样)这一词组把它写具体了。我就抓住这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练笔。由于是五年级学生了,所以要写两个特点,还要注意衔接,要求以段的形式练笔了,提高了练笔难度。在上第四小节,我没有在写瀑布规模大,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写它不结冰是什么原因等方面纠缠,因为,有的以前上课已经讲过了,有的属于科学知识范畴,学生感兴趣可以上网查询,我在课上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抓住动词,进行动态描写上。要让学生了解“动静结合”写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做到动静结合,使可以生动一些。第二层次的练笔要求更高了。
三、训练设计,注意坡度
我在课堂设计练笔训练时,要求是分层的。比如:一星题;以“我们的教室既整洁又美丽!”为总起句,仿照课文第三小节,学习具体介绍某一地方的二个特点。对班级中成绩比较差(语句不通、动作较慢)的学生来讲,仿写二个特点,已经是能力有限了。以“学校的花园既美丽又热闹”为总起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学习具体介绍某一地方的二个特点。这个要求肯定是班级中中等以上学生能够胜任的。三星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自主选择内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学到的写法进行写作。
镜泊湖教案 篇2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生读)
(生读完后,叫一学生站起来)问:你听了这一自然段,知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吗?
第二自然段交给你们同桌之间去学习。一人读一遍,然后再商量一下,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看哪一对同桌完成得最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接下去读第三自然段。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板书:镜泊湖
让学生动笔画出第一句话的两个词(自然朴实、绮丽多变)
指导朗读。(最大)
2、读着读着这句话,你读出什么问题来了吗?
“自然朴实”表现在“除了镜泊山庄……的林海”。这句话怎样才能读出自然朴实的味道来?想不想试一试?自由读→抽读→品读
“绮丽多变”表现在“然而并不单调……真是美不胜收。”
自由读→抽读→品读(读中理解“单调”、“美不胜收”)
3、师生合作赏读。
4、男同学自然朴实读第二句;女同学绮丽多变读第三句。第一句谁读好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好不好?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下面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如果老师读错了,请你即时纠正。我每读完一句,你们要用最快的速度说出这句话的意思,越精炼越好,不需要举手,想好了的我一读完你就站起来说。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板书:吊水楼瀑布)
2、听了老师读,自己也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句话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画下来,然后读一读。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形、势、声联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3、你能把这壮丽的景色读出来吗?请同学们大胆地试一试。
4、我知道我们班读书读得好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班里读书读得最好,请站起来读这句话。
点读——评读
5、其他同学愿意读这句话吗?(齐读)
6、突破“鲜明的对照”
是什么跟什么的对照?
对比读: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的“只有峭拔……真是美不胜收。”老师读“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淌着,一到陡崖,突然下跌,男同学读“顿时抛洒万斛珍珠……”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第五自然段我想请没有回答过问题、没有站起来读过书的同学来读。
接着板书:
森林
的地森林
请你在课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师:昨天的地下森林长得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今天的地下森林长得郁郁葱葱、欣欣向荣,明天的地下森林也一定会长得——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因为它们充满了活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小结:(指着板书由学生小结)
板书
五、取名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一共游览了三个景点,欣赏到了许许多多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这些美各具特色,你能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来提一个问题吗?(静态美、动态美)(板书:静、动、静)
这三个景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构成了一个美丽的风景区。现在请你来给这个风景区取个名,使人听到或看到这个名称就想去。
(板书:镜泊湖奇观)
六、说话练习。
招聘导游。
同桌合作说
镜泊湖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镜泊湖的奇观以及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查阅镜泊湖的图文、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4·《镜泊湖奇观》。看了这个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2.看了这个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样的?
镜泊湖有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师小结:对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对提不到的问题进行点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形象感知,一边看镜泊湖的录像,一边听读课文,—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文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刚才提出的问题分别能在哪几个自然段解决。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情。
1.自主读书,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懂课文。
2.小组交流,将你读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将你没有读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小组同学讨论,研究,合作学习。
4.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适当的进行点拨、指导。
动态静态美相结合:将镜泊湖景色的静,吊水楼瀑布的动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动静结合这种描写方法所体现出来的美。
镜泊湖的景色奇在哪里: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去解决。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朗读方法。
板书:
形成:火山喷发
24*
镜泊湖奇观
瀑布:从不结冰
森林:火山口里
镜泊湖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镜泊湖的奇观,得到美的熏陶。
2、体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动、静态的描写表现奇观的。
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音乐磁带、三张题单。
教学过程:
一、引导、审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镜泊湖奇观》这课文。请同学们看黑板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上看,你认为文章重点会写什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讨论:
1、镜泊湖到底有着怎样的奇观?
2、作者是怎样通过对镜泊湖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表现奇观的?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奇观。
二、质疑。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从内容到写法上你有些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板书疑问)
三、按兴趣分组根据提纲自学。
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个景点,即(指板书)湖、瀑、林。这几处景点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按兴趣自由组合学习)
四、[先讨论提纲之三(林)]哪个勇敢者首先上来给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提纲。请将书及提纲带上来,放在投影仪下。按提纲,依次汇报你的学习情况。大家都要认真听,仔细看,一起学习讨论。
1、正确。(你还有补充吗?)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条件。请订正。大家拿起书来读一读这一句,地下森林形成的条件书上是怎么写的。
2、请接着汇报。看了画,你明白地下森林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擦疑)所谓地下森林,实际上是……。书上有图,请看投影。这是从上面往下俯视看到的。
3、请接着讲。用简洁的短语板书。(长在火山口里)(相机擦掉本段疑惑)。大家懂了吗?你懂了吗?
4、地下森林长在火山口里,称为奇观,那么镜泊湖又"奇"在哪里呢?
五、[次讨论提纲之一(湖)]请喜欢"湖"这一景点的同学,谁争取上来展示?掌声鼓励。
1、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正确。拿起书来,老师引读,同学们注意接上。镜泊湖景色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朴实,它表现在……然而它又绮丽多变,并不单调……
2、请接着汇报。哪些同学也欣赏?为什么欣赏?(用了优美的词语写出了事物的形态、颜色、位置,即写出了景区的静态。说得真好。大家一块来欣赏这两句。读得不够美。要注意强调修饰形容的词语,速度稍慢,语调轻柔平缓。女同学齐读。
3、请订正。
4、湖"奇"在哪里?"水平如镜"正确。你能说说"水平如镜"为什么在这里就是"奇"呢?(湖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发,岩流阻塞了牡丹江河道水面被抬高而形成的。江是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呢?可是湖面却水平如镜。)请板书。昨天预习时,有个同学认为它奇在波平如镜。这"波"指波浪,又怎能说平如镜呢?这说明江水在流动,但从水面上看,却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不能不说这是"奇观"。(板书:"波")
5、相机擦掉疑惑。
六、[最后讨论提纲之二(瀑)]林奇在……,湖奇在……,那么瀑又"奇"在哪里呢?哪一位同学上来当小老师。
1、正确,请订正。
2、正确,请订正。刚才××同学提出为什么"瀑从不结冰断流?"这个问题,你现在能不能用因果关系解释一下。投影请看图图,这便是飞瀑。
3、继续汇报。正确。你能能不将飞瀑直下的句子读听听,读出动感来。声势还不够,读时注意语速稍快,音量较大,强调数量词,千军万马,声闻数里等。男同学读听听,女同学一起来,读出气势浩大的动感美。
4、瀑布真美,请回忆一下还有哪些课文对瀑布进行过描写?背听听。
5、吊水楼瀑布"奇"在哪里?请用简短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瀑布不结冰断流,堪称奇观。
七、内容及写法。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镜泊源奇观便是湖,瀑,林长在。作者主要采用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来表现镜泊湖奇观的。镜泊湖的幽静与吊水楼瀑布浩大的声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实际上就是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对照。因此我们在读文明,注意了动、静态描写,就能对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在时,注意了动、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个体、更准确。
八、配乐齐读。
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幽静的镜泊湖与飞流直下的吊水楼瀑布这两段,进一步感受一下它的奇观。
九、中心。
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的目的了吗?表现了……表达了……
十、现在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写传说的作用:
①写在文章前头,引起读者兴趣。
②反映出人民对镜泊湖奇观美好的解释和向往,更增添其神秘色彩。)
十一、作业:
本课及本单元的课结束了,请拿读课本,请你运用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自读《五花山》一课。用二、三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找出静态和动态。
十二、学习情况(非智力因素)
镜泊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两题选一题)
八、布置作业
1.把课文《镜泊湖奇观》改编成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反思
本节课上,我通过带领学生从“奇观”一词入手,由释义中的“景观”再到知道课文的重点就是写了镜泊湖奇特的景观。扣住“奇观”使学生明确课文重点描写了景观的“奇”。
文章介绍了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这三个著名景点。由于课题是《镜泊湖奇观》,为了防止学生在找镜泊湖有哪几个奇观时有所疑惑,所以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一张地图向学生介绍镜泊湖是一个风景区,景区中有很多景点。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镜泊湖这个景点遗漏,效果好。
在学习镜泊湖的景色时,通过抓住“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展开。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问学生是否矛盾并从文中找依据,学生不难发现镜泊湖的景色景色都是天然形成的,然而所有景色又各不相同,所以这组特点看似矛盾,但却又和谐地同时存在于镜泊湖中,通过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来突破。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句子,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不同,于是,我制作了一张ppt,只出示了两段文字的不同处,并有意识地与前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不同的句式来介绍景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通过课后的交流和反思,我发现这样的课堂较为死板,课堂中老师的主导性较强,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开阔。可以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朗读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这样给了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几次朗读后学生应该不难发现不同,与此同时学生也积累了优美的文字,一举两得。
归纳文章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学习了三处景点后,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概括。学生不难抓住三个景点的特点进行概括,但各景点之间缺少衔接,应该给学生一写衔接词串联,使学生说得能更连贯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我想对自己说:要尽快在专业领域成长起来!加油!
镜泊湖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形象。本设计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提倡自主学习,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在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领,略镜泊湖的美丽神奇,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式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镜泊湖及周围景观的特点。
2、体会镜泊湖景色“奇”在哪里。
教学难点:
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收集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2、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巩固生字词。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镜泊湖有哪些奇观?
2、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四、自主品读,领悟“奇观”
假想旅游,学生自主选择游赏景点,师生进行相应段落的学习。
(一)读画结合,领悟镜泊湖的美。
1、认真读第三自然想一想镜泊湖景色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边读边浮现美丽的画面,你能不能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
3、播放课件,欣赏镜泊湖美景。
4、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的喜爱。
(二)读赏结合,领悟“吊水楼瀑布“的奇。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朗读品味,体会瀑布的壮观气势及成因,探究“倒影奇幻”。
3、播放课件,观赏瀑布美景。
4、对比朗读,体会镜泊湖的静和瀑布的壮观。
5、学做导游,学生对照课件画面做解说。
(三)合作探究,领悟“地下森林“的奇。
1、自由读文,找出火山口“形奇”的词句。
2、合作学习,讨论“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3、观赏课件,假想旅游,体会“地下森林”的神奇壮丽。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假如你刚从镜泊湖游赏归来,你会写一怎样的留言?
课件出示句式:镜泊湖,你,我!
2、为镜泊湖设计一则广告词。
六、布置作业
1、摘抄优美词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镜泊湖
24、镜泊湖奇观
吊水楼瀑布
神奇、美丽
地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