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

发布时间:2023-07-24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

  (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

  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

  课外作业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诗为基础,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登飞来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

  时安排:1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板书:登飞来峰)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

  四、教师翻译原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

  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教师引导学生)

  七、分小组讨论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八、作业

  熟练的背诵默写《登飞来峰》一诗。

  抄写《登飞来峰》一诗十遍。

  预习《游山西村》一诗。

  板书如下: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浮云——→(困难、障碍、挫折)

登飞来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

  二、推测诗人,品题目

  (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

  孔子曰:登高必赋。《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三)走进文本,品意境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4、追寻古人,悦人生。

  诗人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让我们跟随诗人,赋诗一首:

  杨柳依依景色幽,闻说九中学子秀。

  不畏学习压力大,自缘榜上有爷名。

  不畏课余时间紧,自缘中考轻闯关。

  不畏学海深似苦,自缘身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缘壮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缘豪情在心头。

  今日来此方得知,国之栋梁显壮志。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让我们携带行囊,追寻古人,一起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登飞来峰教案 篇5

  一、导入

  北宋的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三、介绍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四、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六、诗句研读

  1.“飞来山上千寻塔”与出了什么内容

  明确: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2.“闻说鸡鸣见日升”如何理解?

  明确:紧承首句而来,听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这两句诗用了典故。

  补充:西汉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七、诗词主旨归纳

  诗人借登高以寄慨,抒发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景物——充满生机

  情怀——踌躇满志

登飞来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登飞来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要点: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教师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登飞来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

  二、推测诗人,品题目

  (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

  孔子曰:登高必赋。《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三)走进文本,品意境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 瞻远瞩和不畏邪的勇气和决心)

  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追寻古人,悦人生。

  诗人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让我们跟随诗人,赋诗一首:

  杨柳依依景色幽,闻说九中学子秀。

  不畏学习压力大,自缘榜上有爷名。

  不畏课余时间紧,自缘中考轻闯关。

  不畏学海深似苦,自缘身为青少年。

  不畏晨昏遮望眼,自缘壮志在我胸。

  不畏人生多歧路,自缘豪情在心头。

  今日来此方得知,国之栋梁显壮志。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让我们携带行囊,追寻古人,一起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为课文配图,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把“太阳”、“人”、“飞来峰”的位置摆放在一张图片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对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在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后,我开始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登飞来峰教案 篇9

  一、导入

  北宋的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三、介绍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四、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五、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六、诗句研读

  1.“飞来山上千寻塔”与出了什么内容

  明确: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2.“闻说鸡鸣见日升”如何理解?

  明确:紧承首句而来,听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这两句诗用了典故。

  补充:西汉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

  七、诗词主旨归纳

  诗人借登高以寄慨,抒发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景物——充满生机

  情怀——踌躇满志

  《己亥杂诗》

  一、导入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二、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政治上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有《龚定庵全集》。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五、研读诗句

  1.本诗从结构上看,分前后两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分别属于哪种?

  明确:写景,抒情。

  2.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① 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

  ② “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是对国事的忧虑,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

  “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写的是作者的心态,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 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内心的情感。

  ② “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六、主旨归纳

  抒发了作者离京时的感受,虽然充满愁绪和惆怅,却更坦露了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尽力的高尚情怀.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练习题。

登飞来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

  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作者站在高耸入云的飞来峰上,举手就可触及蓝天,举目四望,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只见脚下白云翻滚,一轮红日徐徐升起,光芒万丈,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自信、自豪)(三读:感情朗诵,提问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吗?(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读出了作者无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孩子们,古诗用词非常凝练,王安石仅仅用了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意境和自己丰富的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感情朗诵这首诗吧!

  四、结合背景,领悟主旨

  孩子们,当年作者是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回家乡江西临川时,途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一诗。此时作者年仅30岁,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气盛,志向高远,抱负不凡之时,那么作者登上飞来峰仅仅为了看日出吗?他挥笔写下的仅仅是自己游飞来峰的所见吗?老师想给大家出示一些资料:

  出示背景资料:

  1、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乡里官吏腐败横行霸道,盗匪猖獗,民不聊生。长期的战乱使人民遭受宋、辽和西夏统治者的重重迫害,弄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嫉恶如仇,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2、交流新的感受。

  (要点:看日出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是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最高层”的寓意是诗人有着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种景物代表了当时奸臣当道、官吏腐败横行、盗匪猖獗的社会现状?哪个词语表现了作者下决心冲破重重阻挠革除弊政变革现实的勇气和气魄?他心里装着的是什么?(原来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他是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最高层)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远,胸怀如此的博大,)

  原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啊!

  师:此时作者胸怀远大理想,高瞻远瞩,心里牵挂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满腔热血,一心报效祖国,看着旭日徐徐升起,他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哪?(四读:同桌合作读,示范读,指名读1名,小组读,全班读)

  (老师感受到了作者坚定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老师相信他一定不畏阻挠最终取得成功······)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这一环节配乐指名朗诵到同桌朗诵,到小组朗诵,到全班朗诵。此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了古诗的背诵。)

  王安石当时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能将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牵挂在心上,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样做呢?那么就借这首诗来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吧!

  五、学习测试。(卡片)

  1、孩子们,老师想,这首诗大家已经熟记于心,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默写了,默写前,谁能提前提醒大家一下该注意什么?(可能提醒大家书写要整洁规范,可能提醒大家易错的字等,让同伴的力量来帮助孩子成功。)同桌检查,师总结。

  2、口头检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孩子总结诗的内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胸怀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结束语:(并出示作业)

  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蔽双眼,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苏轼来到庐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又会看到什么呢?

  课外作业:

  (1)自学《题西林壁》。

  (2)查阅王安石的资料,看他的远大理想最终是否得以实现。

登飞来峰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业设计:

  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五>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六>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写山告诉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让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五岳,谁知道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几座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华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卖太阳镜。因为两兄弟的生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他们各不相同的感叹。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声叹气:“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还是一筹莫展:“唉,老二的太阳镜今天又卖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一天快活。老爷爷却恰恰相反,对待天气总是另一种态度。天晴时,他欣喜万分,乐道:“好啊,老二的眼镜今天一定卖得好!”下雨时,他依然满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伞今天一定卖得多!”年年岁岁,老爷爷总是豁达乐观,快乐无比。

  3、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诗。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相关内容:
  • 《登飞来峰》赏析(通用15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 登 飞 来 峰(精选15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 《登飞来峰》赏析(通用14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 《登飞来峰》简案(精选12篇)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 登 飞 来 峰(精选13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

  • 登飞来峰教学简案

    一、直接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角度单元的《古诗二首》中的《登飞来峰》。 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安石释题:来,一起读课题。...

  •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

  •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