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下载 > 教案大全 >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选4篇)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7-24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选4篇)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篇1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8时)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篇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 篇4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选4篇) 相关内容:
  •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精选3篇)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 初中地理教案集合(通用2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 有关《欧洲西部》的初中地理教案(精选6篇)

    一、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1、 范围:除原苏联的欧洲部分,包括30多个国家2、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北纬36-71度之间,大部分位于温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西部,北林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3、 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内...

  • 初中地理《欧洲西部》教学反思(精选2篇)

    下面是2篇关于初中地理《欧洲西部》教学反思的范文,内容条理清晰,是篇不错的范文,大家不妨多加参考。初中地理《欧洲西部》教学反思一《欧洲西部》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中选取的五个地理区域之一。...

  •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通用5篇)

    教材分析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通用2篇)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

  • 初中地理《印度》优秀教案(通用3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精选16篇)

    自然灾害教学内容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3、了解避灾方法。...

  • 初中地理的教案教学反思(精选2篇)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

  •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12篇)

    【教学目标】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2、知道印度河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3、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巴基斯坦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

  •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精选12篇)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

  • 初中地理《人口众多》说课稿模板(通用2篇)

    很多人不知道说课稿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人口众多》说课稿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人口众多》,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 初中地理《天气与生活》说课稿(通用2篇)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说课稿频道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初中地理《天气与生活》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 初中地理《欧姆定律》教学反思(精选2篇)

    《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教师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

  • 教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