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优秀教案(精选2篇)
高三语文专题优秀教案 篇1
扩展语句是20xx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一个考点,鲜明地体现了高考语文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扩展语句主要要求考生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它通过扩展语意或语境,使简单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尽量丰富、形象、具体起来,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简洁、凝炼,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
一、命题特点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
1、着力于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考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弹性较大,有利于激发考生的激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二、试题类型
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丰富句意,再现情景,拓展话题。
1、丰富句意
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通过加修饰成份,或通过加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以克服语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种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渐丰满起来。
“她笑了”
扩展1:加修饰成份她含着泪笑了
扩展2:加修辞手法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扩展3:加表现手法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
扩展1比原句多一点特色,扩展2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含着泪笑动人之处,扩展3通过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灿烂和娇媚,这样她的笑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再现情景
给出几个情景信息词,然后根据这几个词提供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20xx年语文高考的第五大题即是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由于所给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个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请看下面三例:
①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海风”为重点,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情景描写
例:黄昏时,我走在沙滩上,轻柔的'海风萦绕在我的耳边,向我诉说着关于海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黄昏时,我漫步海边,海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撩拨我的头发,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乱了我的思绪。
②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我”为重点,展开想象。
例:黄昏时,我伫立在海边的一个巨大的礁石上,海风迎面吹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放飞的风筝。我飞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欧追逐着怒涛的英姿,我听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鸣。这给我的体内灌注了无穷的力量。
③以“黄昏我海风”中的“黄昏”为重点,运用想象写一段话。
例:在海风的陪伴下,我独自领略海的黄昏:落曰熔金,她带着她的炽热还有一天的疲惫缓缓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宠爱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礁石和沙滩上,但落日静穆地看着这一切,不为所动,继续带着她的宽容而慈祥的微笑缓缓地离去,她知道,搏击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话题
这种形式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是给一个中心句或首句或结句,要求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加以充实或拓展。
例如:
①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如果没有爱迪生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就不会有他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没有司马迁在仕途上的失败,就不会有他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则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们可以变换要求,继续拓展下去,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打开思路,同时使语言表达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其实学生大脑中并不缺少存贮,他们之所以在运用时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提取资料的路径,学会拓展的方法,即是学会提取资料的路径。
高三语文专题优秀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
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
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也可不要配音朗读。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板书:形影相随)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
(由此一问,导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阅读)
导读二、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迅速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人性、人际。学生按课文内容找出答案。教师将答案以板书形式列出。
2、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虽然我们张口就说“孔孟之道”,实际上“孔”“孟”除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两人还各有其“道”—主张见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导我们深长思之,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导读五——十一自然段。
1、这七个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请同学看一下,个性不同是二人主张不同的原因吗?(是,又不是。因为作者明确指出“不能说……无关”,能解读这个句式,就是有关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达“有关”的成份就压到了最低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有关,但关系不大,基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2)此一时,彼一时)
2、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虽有战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板书:社会相对宁静。
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时代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板书——社会十分动乱。